大道无声,真道无味,大德不德

美丽的 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

第篇解读《中庸》(88)

――大道“无声”,真道“无味”,大德“不德”

作者:红岭浸道

引言

为人处世,总有不逮!中华古圣先贤,刻写经典,指引后世。

对经典原文的解读,本来就“千人千解,人言人殊”,解得不一定对,提供一个新视角罢了。

大道“无声”,真道“无味”,大德“不德”

我们解读了“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让我们明白了:儒家深受欢迎的原因是“大显其德”,而儒家的“光明正大”背后,让人品出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中庸》的结尾部分“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輶”字,《说文解字》解读为“轻车也”。我认为应当解读为“载酒的车子”。看看这个字的早期写法就知道了:

“车”字加“酉”字,其中“酉”还有外溢的酒水,推测大意是车子载着盛着酒的容器,去祭祀或参加其他大型公共活动。

“德輶如毛”,说的是德跟载酒的车子一样表现得“很高级”,如同动物的皮毛,只是表现与装饰。德和酒也一样,都不是根本,要体会出“德”与“酒”背后的根本才行。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在古代,“酒”不是谁都有资格喝的,从一个资料上看到,非贵族身份之人,不得喝酒,违者是要“论罪”的。这也是古代之人那么重视“酒器”的重要原因。

“毛犹有伦”,“德”与“酒”,在表面上,都表现为一定的伦常秩序。

但是“上天之载”的大道,却“无声无臭”。

“臭”,在古代指的是“味道”,不单指“臭味”。

也就是说,“德”与“酒”是看得见的外在表现,但上天所承载的“中庸大道”却在根本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也没有一点点味道。

“至矣”,说的是儒家的“明德”还不是“大德”“至德”,真正的“大德”“至德”是这儿所说的“无声无臭”之德。

不得不说,《中庸》所代表的儒家认为,“道”是“无声无臭”的;《道德经》所代表的道家也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jiàn),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意思是一样的。

儒道两家,殊途同归啊!

天下大道,从来都只有一个,儒道只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包括“释家”同样如此,谁也不比谁更高级。

在此提醒各位,千万别被“儒释道”之争带偏,他们用的是同一个道:“无声无臭”之道!

儒家是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利用这个道来“治民”“化民”,以达到“治国”之目的;道家是站在社会竞争的角度,利用这个道来“求生存”;释家是失意者或自愿退出社会游戏者的收容所,利用这个道来“安慰”,给人提供一个宁静的精神家园。

附《中庸》原文: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