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历史地位很重要,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的历史地位大学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一篇。根据相关的考证,为子思的老师曾子所作,但没有确切的证据。宋代的儒学家,将其抽离出来,单独成篇,舆《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其历史地位日益被抬升,因此尽管《大学》在先秦时期,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学派,但是日后的影响很大。《大学》大学即大人之学,与目的在于启蒙的“小学”有所区别。大学开篇即提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所说的明明德,指的是光明其道德的意思,亲明本来应该是“新民”,而这里的“新”只能从道德上来讲。这两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在讲一个人如何能够修行,达到内圣的境界。而“至善”的意思较为宽泛,不仅包含道德,也包含政治操作,即所谓的外王,所以大学的三纲领,实质上强调的是一个内圣外王之道。三纲领的内容儒学大师如何实现三纲领?那就得看大学之中的“八条目”之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求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起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行八条目的顺序依次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讲的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也可以说是,其逻辑顺序的逐渐发展。基础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属于内圣,其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争议地之地方《礼记》《大学》通过三纲领,八条目,将儒家内圣外王的最高追求表达得具体而系统,如此具体而系统的表述在先秦著作中是不多见的,《大学》之所以为后人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