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解读《中庸》(52)
――“礼仪三百”只是手段,“威仪三千”方为初衷
作者:红岭浸道
引言
为人处世,总有不逮!中华古圣先贤,刻写经典,指引后世。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觉得从古代经典中参悟出了人生大道!
所以,我自己对“古代经典”有了一些特别的解读和体会。我只是一个俗人,以“通俗”“实用”为己任。
对经典原文的解读,本来就“千人千解”,解得不一定对,博君一笑罢了。
“礼仪三百”只是手段,“威仪三千”方为初衷
前面《中庸》刚刚说过“天地之道”,紧接着就提到了“圣人之道”。其意思很明显,“圣人之道”就是“天地之道”的人间版本,其机理完全一致。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是歌颂圣人之道就是人间正道,其非常“大”,广大如“天”,能给万物提供“发育条件”,高峻到常人无法到达。
“洋”字的造字演变如下:
“洋”字,本意应当是如大型羊群在运动时的样子,跟水流极其相似(放羊,是古人很早期就成熟的一项生产活动。故有此比喻)。
“洋洋”,复词,表示水像很大很大的羊群的样子。
这“洋洋”二字,极言圣人之道宽阔广大且流动不息的样子。
“优”字的造字本意:
“优”在古代是“特别之人”,后引申为“优秀”之意。
“优优大哉”,就是指“特别特别伟大的人啊!”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一句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再进一步深度理解。
字面上说,礼仪有三百种,可以增添三千威仪。
而这句话真正的含义,要从儒家的根本理念说起。儒家提倡礼仪,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却不清楚儒家为什么重视“礼仪”。
根本原因在于可以实现“威仪三千”的效果。也就是儒家真正需要的是“威仪”,但这个“威仪”怎么才能得来呢?儒家的路子是通过“讲求礼仪”。
这才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词语背后的逻辑所在。
“待其人而後行”,说的是“得等到理解礼仪重要性的有德有位的大人物出现,才能够推行”。
附:《中庸》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