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部编七年级上教学设计之论语

c#.net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2157.html

11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深读论语#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介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和断句

字词积累:

lúnyùnxǐngwǎngdàidāndǔkānhuòxiàngyú

论语愠三省罔殆一箪食笃不堪不惑陋巷逾矩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温习。故,旧的知识。

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感悟道理

(一)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翻译:

明确: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3.第一章讨论了哪些方面的问题?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明确:讨论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与个人修养: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获得学习之乐;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此为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二)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

日:每天。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为:替。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

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这一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明确: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温习知识

(2)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明确: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

(三)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为政》)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2.翻译:

明确: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3.这一章是孔子自述他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从本章来看,孔子进德修业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进德修业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四)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翻译:

明确: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3.再度本章,思考:

这一章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这一章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从中我们学到哪些正确的学习方法?

明确: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翻译:

明确: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

明确:这一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六)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

“贤哉,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把表示赞叹的谓语部分“贤哉”放在主语部分“回也”之前。

2.翻译:

明确: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3.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

三、课后作业

背熟本课学习的六章内容。

第2课时

一、知识复习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六章内容。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感悟道理

(七)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者:代词,……的人。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2.翻译:

明确: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3.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

明确: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思考: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顶真

作用: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八)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水,冷水。

肱:胳膊。于:对,对于。

2.翻译:

明确: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明确:这章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九)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2.翻译:

明确: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3.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什么?谈谈自己的认识。

明确: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为戒,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十)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2.翻译: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3.这一章主要讲的是:

明确:这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4.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体会其作用。

明确: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十一)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三军:指军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翻译:

明确: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3.这一章主要讲的是:

明确:这章讲一个人应当有坚定的志向。

(十二)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仁德。

2.翻译:

明确: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这一章主要讲的是:

明确:这章讲求仁的途径。

目标导学二:积累重点词语、句式、名言警句

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整体感知了每章内容。下面我们梳理一下本课重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明确: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词:

明确:①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指有才德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

③饭疏食,饮水

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④饭疏食,饮水

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的液体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古:平民百姓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吾日三省吾身

三:古:泛指多次今:数词,三

3.词类活用:

明确: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4.一词多义

明确:①为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③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

温故而知新(顺承)

博学而笃志(并列)

④其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

5.特殊句式

明确:省略句:

①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①贤哉,回也!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有哪些名言警句?

明确: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随堂练习

思考讨论: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