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今天,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苏州逝世。
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他曾在抗战中投笔从戎,筹边屯垦,也曾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讲学于云大川大等高校。年后迁至台湾,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期间曾创办东西精华协会、老古出版社、人文世界杂志、知见杂志等。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年9月29日逝世于此。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倡导东西精华文化的交融,为人类的未来而造福。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
一、学在台前,中庸之道
南怀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听老师说,在日本要学习中庸之道,否则会被时代淘汰。后来在日本,有人问他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他说:那是中国人自己的思想说的话。他说:中国文化有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只有独断专行,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强调要有"道"、有”术”,而西方文化的"术”则强调要"道"、有”法”。而中、西文化不同之处在于:东方文化主张”中庸之道”;西方文化则强调"术”、有中庸之道。所以当你把这两种文化放在一起分析解读时,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同与融合之处与差异。
1.东方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中庸"、又善于"中和"、又讲求"中和";
其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和”,即在做人做事之时,要达到”不偏激、不冒进、不好斗、不强求”的境界。因此,可以说"中庸之道”是最简单不过的人生哲学!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其思想内涵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庸”。而《论语》中也多次谈到这一思想内涵:"中庸之道”其实就是讲一种处理好"己”与”他”关系的道理。"己”即自己,”他人”就是"他”,只有在这"己”与”他”互相尊重相互依赖对方才能相处得好;"自己”之”我”才是”他”,只有”自爱之心”与”他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且不出现任何矛盾与冲突。
2.西方文化中的"术"强调”术"、又善于"法"、又讲求"法"与"道"的融合;
而东方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讲究"和而不同”,在同一件事情上,采取不同的做法。在与朋友或同事交往时,需要考虑到对方所处的环境,这就要求对方以最大限度地考虑自己,而不是以自身为标准来评价他人。同时,要学会沟通,善于取长补短,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对方,共同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而在西方文明中,"术”是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中庸之道”,更多的时候则是建立在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遵循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与客观规律基础上,才能够正确看待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自己所做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或变化结果。
3.二者融合之后形成的是一种“中庸之道”、又讲究“中和之道”的文化精髓。
西方文明自中世纪以来,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精神、以”中和之道”为核心内容的精神体系。但是由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其逐渐被瓦解,于是西方国家的文化精华就逐渐丢失了。而这种丢失其实就是导致它们被西方文明所主导所影响所改变的结果,这也是导致西方文明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在中国人的身上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所以这种”中庸之道”所提倡的精神内容与意义是在中国长期与现代相融合中产生而来的,同时又在经过几千年时间的积淀与发展后所形成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南怀瑾认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把握自己的主见与分寸,那么生活将会变得平庸无奇,毫无意义可言”。
二、对人对己都有不能太苛刻
南老师的儿子曾问过妈妈:”您为什么总要求自己像孩子一样呢?”妈妈回答:”因为当你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时候,你就已经在把自己当成别人了。”南怀瑾先生曾说:”所以当你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可以很幸福地去生活了。这就好像说‘爱自己的儿子’那么简单。对人对己都有一个不能太苛刻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对自己都有一颗不卑不亢的心。”所以有人说南怀瑾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我经常对别人说‘对不起’的话就是不够真诚的一种表现吧。”
1. 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