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冰鉴》原文如下:
这段话大白话就是:
通常来说,人的精神状态在振奋时相对容易观察,而在振奋与低迷之间的过渡状态则较难察觉。刻意保持振奋的状态难以长时间维持,而自然流露的精神状态则更具持久性。
在道家的理念中,有一种叫做“收拾入门”的说法(这是养气炼性的术语,主要指清理心灵杂念、精心修炼状态,类似于整理门前物品进入室内)。
用“收拾入门”观察人的“神”(精神状态),其中的要领是:在尚未“收拾”(即杂念未去)的情况下,需要着重观察人的轻慢不拘;而已经“收拾入门”后,则需要着重观察人的精细周密。也就是说,对于小心谨慎的人,应从他们有杂念的时候去观察。如果他们的行为显得粗疏大意,好像漫不经心,这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而对于性情豪放率直的人,应从他们静心无杂念的时候去观察。如果他们的行为显得周密,一丝不苟,这就是所谓的精细周密。
实际上,“脱略”和“针线”这两种精神状态都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但只要稍微流露出来,它们就会立即变为情态,而情态是相对容易察觉的。
一、什么是人的精神境界?精神境界,是指人在追求安身立命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人存在于境界之中,人的存在也是境界式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境界,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或者生命状态。
当一个人的精神修养达到某个层次和水平的时候,他就会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修养和水平来看这个世界,并判断事物的好坏。同时,他对外界的各种思想意识也会随着他的修养和层次的不同而出现变化,这也就是所说的精神境界影响着人的存在。
比如:《逍遥游》中庄子曾这样描述:“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山木》)
这里的“游”代表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也是一种审美和精神境界。这状态体现了庄子逃避物质世界的弱肉强食、功名利禄的渴望,追求纯粹的精神世界,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称为“逍遥”状态。
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一种逍遥境界,一种无待、无累、无患的境地。可以说这是一种向往个人自由自在存在的状态,一种不希望受到任何人生负累的心境。
人精神境界的不同,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生方向和生命状态的不同。
再比如:《礼记?中庸》中记载“慎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一生历经挫折坎坷,他之所以能够被清朝所重用,就是因为他具有一种“慎独”的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慎独”的精神,使他一生如鱼得水,成就了辉煌的事业。
这种“慎独”其实就是一种对待生活的状态。“慎”就是指认真、谨慎地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独”是指人生活无拘无束,无任何人能支配和管理,一种理想、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都会意志不坚定而容易犯错误。因此当我们处在“独”的生活条件时,我们才需要“慎”。这就是曾国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
二、如何看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精神状态可以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自然流露,二是勉为抖擞。
自然流露指的是内心真实感受的自发表达,对所见和所感的真情流露,表现出的情态和举止是自然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而勉为抖擞则是指刻意装作振奋。
有经验的人能够相对容易地分辨出,他人是真情实感,还是故意做作的表现。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