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体现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于怎么样才算学会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为儒家精髓来看,要学会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灵活性和原则性。但是,世事无常,而中庸思想所讲求的那个度总是难以掌握的,所以,还没有谁可以说自己已经学会了中庸的,只能说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一直不是一个固定僵化的学问,它的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渐渐丰富。这里虽然以中庸为儒家思想精髓,但并非表明儒家精髓仅指中庸思想,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
1、儒家精髓之中庸:何谓中庸
关于“中庸”的的含义,在《论语》中有比较清晰的记录: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是孔子的一段叹息,孔子哀叹中庸这种不偏不倚的德行虽然属最好的德行,但是,人们做事往往比较激进,继而偏离中庸很久了。基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心中最高之德行的特点当属符合中庸的,而中庸思想的要点在于“中”和“庸”。
那么怎么理解“中”和“庸”呢,北宋的程颐在《遗书》中这般解释“中”和“庸”: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也就是说中庸讲究不偏不倚,而保有中庸的人,当属时刻处事恰当,无过无不及的存在。
2、中庸的特点:灵活性与原则性
要深刻理解中庸思想,就需要把握中庸思想的特点,中庸讲究不偏不倚,这个不偏不倚是具备灵活性和原则性之不偏不倚。
所谓灵活性,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避免偏执,即要做到: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也就是强调要人不要随意主观臆测,不要做事武断,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要自我为中心。这“四毋”实则就是中庸之灵活性的体现,旨在告诫人们避免偏执,这是中庸思想之灵活性的体现。
而所谓的原则性,则是告诉我们,中庸思想虽然强调“适度”,但是这里的适度绝对不是不讲原则之折中,不分是非好坏之盲目折中的两边不得罪之“圆滑做法”,是孔子所批判之“乡愿”的行为,孔子更是毫不客气地说“乡愿”是“德之贼”。
3、把握中庸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庸思想所强调的度,既不是外在规则强调的僵化之度,也不是圆滑世故下折中之度,而是一种具有灵活性与内在坚定性的度,这也个“度”,便是中庸难以把握之原因所在。
外在的环境一直在变化,同时,人在尘世中,纠葛于各种羁绊间,往往难以时刻保有一个客观不偏执的态度,所以才有了“吾日三省吾身”一说。所以,中庸虽然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但是我们确实还不能说哪位真正且时刻做到了“无过无不及”之中庸的,只能说大家都在通往中庸的路上,而人之间的差距,大抵就在于与中庸距离有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