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中国的哲学》中说:“须知东西的学术思想的互相印证,互相发明,至多不过可以见得人类的官能心理大概相同,故遇着大同小异的境地时势,便会产出大同小异的思想学派。东家所有,西家所无,只因为时势境地不同,西家未必不如东家,东家也不配跨炫于西家。何况东西所同有,谁也不配夸张自豪。”
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那里还真地发现了中庸思想,掩卷长思,还真地发现跟我们古代的中庸思想差不多。
我还讲了中庸之道的哲学我国的中庸,洋洋大篇,取其最要者“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经典《中庸》不仅以中庸为美德,而且还作为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方法,主张“执两用中”,以求对立两端的统一与中和。
而亚氏之中庸包含:
中道及即德性或美德,“唯有适中是对并被称赞,那么德性就必然是一种志在求适中的中道了”。
中道的特点在于适度和适中,“对于我们而言的中道是指不太多也不太少,这是因人而异的”。
中道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在过度与不及里不能有适度,在适度里不能有过度与不及”。
选择中道是件难事,“另一个理由在于我们自己,我们天生易于发生的事情,似乎更和中道相反”。
我们讲得差不多从亚里士多德本人对伦理学中中道观点的阐述,可清楚地看出,他的中道即指德性,特征在于适度以适中,确实跟我国古代的中庸学说相似相同,实质含义一样。
但要注意,西方并没有普遍、长期地以“中庸中道”之类名称发扬光大这一思想,否则这一思想早就影响深广,不会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质了。
如果人类真有共同的祖先,那肯定会有形而上学的共同的哲学。年代既远,如果在不同地域的哲学家那里发现有同样的哲学,就由衷感叹“可以见得人类的官能心理大概相同”了。亦可见讲哲学同源,不止古希腊,还可前推呢!
对于我们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万不可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