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三章,圣人不度人,开民智教民自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今天聊聊第三章,第三章也是孔子的一句话。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的解释呢就是“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先给解解词吧,“矣、乎“都是语气词,主要看“民鲜”二字,“民”是百姓,而“鲜”是鱼的名称。而毛传:“鲜,寡也。”这里应该用哪个,哪个也不对,就看自己的理解了。诗经中有“鲜民”被解为“无父母穷独之民”。

我先来说说我的理解吧,孔子这话想的是让每个人具备且达到一定的修养,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那么才会长治久安。“民鲜”我理解他为一个好人与坏人。当然好人坏人不可以定义,但是世界都分黑白,黑白即阴阳,用阴阳区分善恶。那么善就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好,恶理解他为一个坏。如此可通。

延伸想想这句话,圣人为什么如此说,圣人能看到未来吗?我想肯定是看不到的,那么圣人能看到当下吗?我想是可以的。自古就有“秀才不出门,坐知天下事。”何况圣人呢。圣人看到的我觉得是一个杂乱的世界,人民的幸福指数一定不是很高的世界。说古代有“门不必户”,那么我想这些人肯定是贫苦的人民,古人的大宅子都有门人看门的。因为多数的人还在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

那么圣人为什么如此期盼大家能做到这种地步,因为想法是好的,但是也知道不容易达到,所以有了语气词。因为古时的农耕文明一定不及如今,尤其是种植受天灾影响严重,加之赋税严重,故许多人落草为寇。所以他们的幸福指数很低。但是即使万般不幸,有了信仰,有了人生更高的追求,不去抱怨天不公,也是一定能为社会增加多一分的安定。

先前解读过《道德经》我认为老子有一个观点是:圣人不度人。那么同样的圣人孔子,能度人吗?一样的是选择开启民智,让民自度。但是圣人都会告诉你达到什么地步一定会如何,这一点是不可否定的。就如先前解读的《易经》中,不是卜算的东西,而是前人的经历总结,这么干得到结果是这样的,那么干结果就是那样的,什么样的天要下雨。

当然在《中庸》作为科举必读书时,那么科举的衡量标准或许就是具不具备中庸的品行。而古代的小孩能读书的那么必然会考取功名,因为古时讲一个士农工商。而在那时期读书也不是那么容易得,那么寒门弟子究竟能出来几人呢?很少很少,故在当时改变的底层也是很困难的。

现如今吃饱穿暖,生活幸福指数高了,我们还有必要学习《中庸》吗?答案是肯定!当吃饱穿暖,我们追求的点也变高了,更注重的是一个精神世界,而这部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专著,无疑会更加丰富你的精神世界。而生活幸福指数更高了,也更应该注重自己德行,长久地保存下去,并步步提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