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浅谈精神胜利法是否适用于现代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创作于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的是未庄流浪雇农阿Q悲剧的一生。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阿Q精神

阿Q正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阿Q精神。而什么是阿Q精神呢?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贱精神,学者概括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其主要特点,一句话说来,就是精神胜利法,自欺自骗以求自慰。

书中的很多情节都体现了阿Q精神

一.自尊自大:“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对于赵太爷的儿子,阿Q也不表示推崇,“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他又很鄙薄城里人”。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

二.自轻自贱。阿Q在未庄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而且他还自以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胜利了。

三.自欺欺人。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仿佛“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

四.欺软怕硬。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须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

现代的精神胜利法

现代阿Q精神,也就是精神胜利法,是指混着平淡寡味的日子,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明明内心早就觉得人生索然无味,却会对一件件小事感到开心、感动,凭着内心的那一丝丝波澜就敢盲目地觉着活着还成。

现代人普遍都有一个特征——具有阿Q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想法和行动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不瘦十斤不换头像”“马住,明天练”“今年一定要存钱!”“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们习惯用立下flag的方式激励自己,给自己一个“我能达成目标的幻觉”。

比如办完健身卡,买了漂亮的健身套装,信心满满觉得这回减肥一定没问题。去了一次健身房之后,在家躺了一天,就连走楼梯都觉得身上每块肌肉都在喊疼。又到了该去健身的时间了,面对私教的询问,觉得现在头也开始疼了。

“要不跟私教说今天要加班,昨天那么辛苦,再休息一天不过分吧”随即窝在沙发里言辞恳切的编了一个请假理由。

“没瘦到十斤不能改头像那就不改吧”

“没考上那就等下次吧,下次再认真复习”“没跟喜欢的人说上话,那算了吧反正她也不一定会喜欢我”

因为生活太苦,所以成年人都学会了自我安慰。自己想要做的事有点难实现,那就暂时放弃,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时间——每到这时我们就用阿Q精神来告诫自己。

阿Q精神真的适用于现代社会吗?

也许有人认为阿Q精神就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事实上,乐观精神是对于未来的变革充满了信心,是一种“活跃的”、“运动的”精神;而阿Q精神是腐化的,静止的,是一种“如是便好罢”的精神法则,是不会有进步的。

还有人将阿Q精神广义化为某种“心里疗法”,成为“不争不斗,寻求心理平和”的标签。笔者认为,这种广义化使阿Q精神失去了原本的内涵,是有背于初衷的;它不再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而是成为一个中性词,成为“不与争锋”的代名词。其实这也并无不可——因为这种广义化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到了有别于阿Q精神消极影响的积极一面——这也是一种中庸之道,然而中庸之道是否是积极的,这值得我们去细思量,细斟酌。

综上笔者认为阿Q精神代表的静止、保守、畏缩的心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是不可取的。我们每一个公民有职责为社会添砖加瓦,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若是人人都持有阿Q式的心理,以谋求精神上的自欺而堕落,那么这个社会遍是无法想象的了。

结语:现代社会生活中,对于阿Q精神我们应当去其糟粕,看到这些背后积极的一面,并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工作、生活当中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