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说的玄牝之门

白癜风临床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1/5477291.html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玄牝之门,听起来玄之又玄,其实如枝头春一样,无需寻找,一直就在我们心中。

谷神不死。谷,即山谷,此处取山谷空旷虚无之意。神,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不测即是阴阳相交处。谷,用来形容神无形无相。道生一,一生二,阴阳相交,二合为一。神即是一,又称先天真一之气(水),华池神水,也是老子说的“上善若水”的水。先天真一之气来自于虚无之中,故谓之谷神。先天真一之气,本无生出,也无灭除,故云“谷神不死”。

玄牝之门。玄,即元,元为阳,牝为阴。玄牝之门,即是阴阳相交处,又称玄关一窍,也是老子说的“天门开阖”的天门。先天真一之气乃生人生物之祖气,天地万物皆由此门而出,故谓天地根。

宇宙的本体称之为道,又名真心。举心动念出即为玄牝,真心即是“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为道之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先天称之为道,落于后天则称之为一,所以,道即是一,一即是中。修行就是重新回到中的境界,也就是老子说的“守中”。守的含义是一直保持某一个状态,趋于无穷即是无始亦无终。那如何返回到中的境界呢?

子思在《中庸》里给出了回归的方法。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发而皆中节,就是《金刚经》里面说的“无说住而生其心”,也是老子讲的“无为”。无为的功夫,道家称之为降龙伏虎。

降龙伏虎即是身心合一,性命双修。身不动则为虎啸,心不动则为龙吟。虎啸则精凝,龙吟则气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过两界山时,孙悟空打死一只老虎,用虎皮做了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说的就是伏虎,比喻修身。

《西游记》十四回:行者拖将虎来道:“师父略坐一坐,等我脱下他的衣服来,穿了走路。”三藏道:“他那里有甚衣服?”行者道:“师父莫管我,我自有处置。”好猴王,把毫毛拔下一根,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把牛耳尖刀,从那虎腹上挑开皮,往下一剥,剥下个囫囵皮来。

悟空伏虎之后,紧接着便打死了六贼。打死六贼,即是《心经》里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故《西游记》十四回提纲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西游记》十四回: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注:孙悟空代表真心,即先天真一之气,所以是主人公。)

心猿归正,即是心不动,心不动则为龙吟,那孙悟空如何降龙呢?猴王打死六贼,不满唐僧抱怨,一筋斗云,径转东洋大海。猴王求钟茶吃,龙王道:“承降,承降!”龙王承降即是“降龙”之意。前已伏虎,今又降龙,性命双修,身心合一。曾子在《大学》中提出“诚意正心“,心猿正,意自诚,因此接下来便是收服小白龙,取名为”鹰愁涧意马收缰“。

《西游记》十四回: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唐僧就绪绪叨叨,说了我若干的不是。你想老孙,可是受得闷气的?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故此先来望你一望,求钟茶吃。”龙王道:“承降,承降!”当时龙子龙孙即捧香茶来献。

身心合一,阴阳相交,此时就是玄牝之门。欲开玄牝之门,先要有“胎息”功夫。静坐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鼻息特别细的时候,会感觉到肚脐一呼一吸,如果衣服单薄的话,还能看见衣服随肚脐呼吸而动,这种现象便是胎息。此息乃后天之气,不能算是真胎息。当然,功夫能至此,实属不易,虽不能得道成仙,至少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而真正的胎息,完全出乎自然,玄牝之门一开一合(天门开阖),一呼一吸,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也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地精神即是真息,真息往来无穷,故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那什么是真息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什么是无为?无为的重点不在“为”,而在“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