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乐的亡佚揭开的历史真相

《乐》的亡佚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说起中国古代典籍,最古老的当属六经,即《诗经》、《尚书》、《周礼》、《乐》、《周易》、《春秋》。除了《乐》之外,其他五经直到我们今天都可以看到流传本,这就是说,其中的《乐》因为亡佚而失传了。那么,《乐》究竟记录的是什么内容?它为什么会失传呢?

《汉书·艺文志》称“周衰而乐亡”,将《乐》经之亡归罪于周衰;后来东汉的应邵、南朝宋沈约等将《乐》经之亡归罪于暴秦。但他们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为什么失传的偏偏是秦始皇焚书名单中所没有的《乐》呢?所以,《乐》的亡佚其实一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

《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不在隐匿中被发现的,没有不在细微之中突显出来的。因此,只要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典籍,就一定会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只要我们的思路正确、方法得当、不被表象所迷惑,不为假象所误导,就一定能够解开这个谜团。

文化史上一直有一种疑古思潮,尤其是古人那些在今天看来都显得不落后不过时的思想,总觉得古代人的思想不可能那么先进、那么发达、那么严密、那么超出今人的想像,总觉得古人肯定不如今人,根本就不可能比今人看得透、看得远,古人的任何成就也绝对不可能比今人还大。所以,他们觉得古人所重视的那些东西多半是假的,或者是后人伪造的。所以,对于《乐》的亡佚,并没有几个人觉得是中国文化的损失,似乎它的存在与否并不重要,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有人怀疑可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真的存在过,也就没有人去关心、去研究了。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事物不了解、不知道,那么即使它具有再高的价值也得不到认可、发掘和发挥。对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乐”也是如此。或许因为它的亡佚,我们失去了非常宝贵的东西,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因此,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番。

到底是谁在撒谎?

要解开《乐》的亡佚这个谜团,我们首先就需要确定《乐》经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曾经存在过?

一、《乐》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

《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谓老聘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许多人对此就不相信,理由是《庄子》中记载了很多寓言故事,所以其关于孔子修篡六经的内容都不可信。而搞笑的是,他们却相信这些寓言故事,很重视《庄子》。

他们不相信《庄子》没关系,证据其实有很多。《国语·楚语》记载,春秋中期,楚庄王定太子傅时曾咨询大夫申叔,其中提到“教之《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教之《训典》”等内容,再次证明了《乐》的真实存在。

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发现的楚简即所谓“郭店楚简”中有一篇《六德》,文中说:“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所讲的次序与《庄子》完全一样。由于这些文物早已被深埋在了地下,从而避免了人为的篡改,所以它的价值也就更高。这就通过实物直接证实了《乐》至少直到春秋中期仍然存在,不由你不相信《乐》的真实存在!

顺便说一句,这也印证了《庄子》关于六经的说法真实可信。

二、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从内容上来看,《诗》、《书》与《易》、《春秋》其实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讲礼与乐;从表面顺序上看,《乐》在六经中排在《诗》、《书》、《礼》之后,居第四位,不过这应该是依据难易程度规定的学习六经的先后顺序而非依据其重要性来排序的,就像四书一样,越后面的越高深;从中国古代排序习惯和对“中”的重视程度来看,天子居中,居中的都是最重要的,那么,《礼》、《乐》的地位则要高于位于左右两侧的《诗》、《书》与《易》、《春秋》而居于核心地位上。

很自然地有人会问:这样的理解有没有证据?

我书读的少,别骗我哈!

找证据其实并不难,只要看一下中国古人是怎么认识乐的,就会明白乐在中国古人心中的地位。

1.《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乃至诸子著作中几乎都有乐或者与乐相关的描述,显示出乐在中国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是古籍文献资料所提供的社会生活事实上的证据。

2.我们还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理论上的证据。中国古人认为:音由心生而行于声,而乐则是音产生的源头,其根在人心对物的感应(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是与伦理相通的(乐者,通伦理者也)。这就是说,中国古人把乐看作是声音的根源,而声音是语言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同时,乐又与伦理相通,而伦理则是社会生活一刻也不离不开的,这就把乐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像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现代人的想像。

遗憾地是,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却把如此重要的东西忽略了,这表明我们一直以来并没有真正搞懂我们的古代文化,要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人看来,“乐由中出”而“由天作”;“礼自外作”而“以地制”。这就把乐与礼提升到了天性的高度,属于“自然”范畴了,因此,重视礼、乐,不过是古人“顺其自然”的又一例证罢了。这表明,中国古人重视礼乐,是发自内心顺其自然的,并非外力所强迫。这就彻底推翻了那种认为礼乐是孔子所极力鼓吹宣扬而古代统治者借以作为统治万民的工具通过强硬的政治手段才得以推行的观点,为我们重视审视与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这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过去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中国古人对乐的认识并不是孤立的。他们认为,普通人只知音而不知乐,只有君子才有能力真正知乐(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认为:①审声可以知音,审音可以知乐,审乐可以知政,能做到这些的话,管理之道就完备了(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②知乐就接近于知礼(知乐则几于礼矣);③礼乐刑政四个方面都完善了,那么王道就完备了(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古人认为,礼、乐是顺应天性,而刑、政则是圣贤帝王为了保障顺应天性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四者皆完善了,就是真正的王道。这样看来,礼、乐实际上的确是处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位。

然而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礼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显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片面理解甚至曲解和误读。那么,《乐》的亡佚必然就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

你让《乐》消失,我让你赔钱!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乐的亡佚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乐》都记载了些啥?

既然《乐》的确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而乐又与礼同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那么,其中记载了些什么内容呢?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整个人类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个体思维的成长过程来体现。这就是说,我们用今天的思维来思考,不仅可以基本包括古人的思维,而且要超过古人。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和思维来看,不外乎如下内容:①乐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②乐的理论(即乐理);③乐队编制、分工;④乐曲乐谱。那么,中国古人所编辑的《乐》,不会超出这一范围。因此,我们就以此来研究《乐》的内容。

关于①乐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内容,我们已经从《周礼》、《礼记》、《诗经》、《尚书》、《易经》等古籍中和出土文物中都发现了部分相关内容,例如关于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宫、商、角、徵、羽,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出土的编钟上也发现了明确的标注;许多乐曲名称、乐器名称在《周礼》、《礼记》等著作中都有记载。这表明,亡佚的《乐》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乐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通过其他古籍文献得以流传了下来。

关于②乐的理论(即乐理、乐德等),同样也有记载,比如《礼记·乐记》就详细介绍了音、声、乐的关系,乐与王道之间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乐与秩序的关系,论述了乐的产生和乐与礼、社会、人的关系以及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等,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关于乐的理论的著作。考虑到《礼记》原本就是对周礼的解读和释义之作,因此,《礼记·乐记》应该涵盖了《乐》中乐理部分的全部内容。这就是说,《乐》虽然亡佚,但其中关于乐理的部分内容却通过《礼记·乐记》得以流传下来了。

关于③乐队编制、分工,《周礼·春官·宗伯》中有着完整明确的记载,因此,这部分内容也并没有失传。

关于④乐曲乐谱部分,迄今为止尚没有发现相关记载,应该就是所谓《乐》亡佚的主要内容,也是人们认为《乐》亡佚的主要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莫大的损失和世人莫大的遗憾了。

这就是说,所谓《乐》的亡佚并不属实,亡佚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的乐曲乐谱及乐器知识等。因此,《乐》的亡佚不可挽回的最大损失就是《周礼》等古籍中提到的那些古代著名的乐曲都失传了,而关于乐的理论尤其是核心内容则得以保留了下来。

这实在中华民族的幸运了。

太幸运了!

四、《乐》亡佚于何时?

《乐》究竟亡佚于何时?

最早提及这一问题的是东汉的班固。这表明,亡佚时间应该在东汉之前,而且不会太久,否则最早发现的就应该是其他朝代的人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乐》随着周的衰落而逐渐亡佚,但他没有提出任何证据,而且所指的时间跨度太长,因此,这一观点属于真理性的废话。

后来东汉末期的应邵、南朝时期的沈约等都将《乐》亡佚的原因归罪于暴秦。由此可以确定,最早在东汉早期班固生活的年代,《乐》已经见不到了。而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乐》的亡佚的时间离东汉非常近,应该就在秦至西汉期间。

将《乐》的亡佚归罪于秦,其实是源于人们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与阿房宫大火的联想。不过,据《史记》记载,秦丞相李斯说的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请注意,李斯说的是“《诗》、《书》、百家语”,六经之中只有《诗》、《书》二经上了黑名单,而禁止的原因则是这些书“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要知道,春秋时期的孔子宣扬礼乐就被认为是不合时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返古之道,因此,到终结战国时代的秦始皇时期,更不会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