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分离:就是“知而不为”,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字面意思完全相反。
这个理论出自《老子》原文:
自知而不自见:知道我想要什么,但不能去追求这样东西。
知其荣,守其辱:我想要的是“荣”,但我不去追求荣,而是坚守现在的“辱”。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我想要全部,那么就不能去追求全部,要保持局部才能得到全部;保持弯曲才能变正;保持亏损才能有盈余;保持陈旧才能变新;保持少量才能得到更过;追求多则会变得迷惑。
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不去看才能明白,不去展示才能彰显出来,不去讨伐敌国才会有战功,不去夸耀自己的能力,能力才能更突出。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地不追求长生,所以获得了长生。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人过度的求生,所以很快就死亡了。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只有不追求生的人,才是真正会养生的人。
可以看出《老子》全篇都遵循这一逻辑,老子的逻辑就是:知和行必须相反,就是说:你想要什么,就不能去做什么,必须去做你想要的反面,才能真正获得你想要的。这就是老子的“无为法”,就是“知而不为”
这个逻辑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种思维方式与我们的常规经验完全相反。想要理解就必须把老子的这套逻辑体系,转换成我们的正常逻辑体系,这就是一种翻译,并不是语言的翻译,而是逻辑体系的翻译。只有翻译之后我们才能用正常逻辑看懂他在说什么。
下面讲孟子养气法。《孟子·公孙丑》有一段孟子讲如何养“浩然之气”的内容,孟子的方法是:“集义之所生”。什么是“集义”呢?义:可以理解为“知止”。《庄子》谈心斋法中,用的词是“集虚”。具体如何理解呢?方法是:“勿忘之,勿助长也”。什么叫“勿助长”呢?孟子讲了个寓言故事,就是我们熟悉的“揠苗助长”,故事内容就不啰嗦了。
勿助长:就是不要帮助禾苗生长
勿忘之:就是不要忘记除草浇水
如果把老子的“知而不为”的逻辑套在这个例子上,所有逻辑就完全合理了,
自知:你想要禾苗生长
不自见:你不能去做“让禾苗生长”这件事。
这个逻辑系统就是一个合作模式,“禾苗生长”是要完成的目标,
想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人与禾苗两者配合才行,人需要做的事是:播种、除草、浇水,
而“禾苗的生长”需要禾苗自己来完成,人是不能代替禾苗去做的。
如果把人的“行为”进行细分,可分成两类:
1、人可以做的部分;
2、人不可以做的部分;
人不可做的部分,统称为“天”,两者配合就是“天人合一”
普通人的缺点就是:想要自己掌握全部,任何事都想要从头到尾全过程都由自己主动来完成。
无法在做完自己该做的部分之后停止,就是不能知止,如果继续做剩下的部分,就是老子说的:代大匠斫。庄子说的“越俎代庖”
俎:是管祭祀的管。
庖:是管做饭的厨师。
每个职位都有各自的职责,如果互相代替,整个体系就乱了。
《中庸》曰:素其位而行。只做自己职则范围内的事,就是素位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