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底指的是哪

“百家争鸣”,乃是指从春秋初期至战国末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记载,“百家争鸣”时期能够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家,而《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则记载“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上千家。

然而,无论当时到底有多少家自成一派的学说,实际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仅仅只有十二家,即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阴阳家、名家、医家和小说家,至于其他诸家,其实有不少都只是从这十二家中再行细分出来的学说而已,当然也有一些已经遗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儒家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其以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儒家经典则主要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代表则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便成为了我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中国传统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法家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以春秋时管仲、子产为先驱,后经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发展逐渐成为一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法家在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法家高度集权的思想,的确是极为可行的富国强兵之路。

法家的代表著作有《商君书》、《韩非子》、《申子》、《慎子》等,代表人物则有管仲、韩非、商鞅、李悝、申不害、李斯等。

道家

道家,又称“道德家”,春秋时由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成一派的理论体系。该派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了道生法、以慈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

政治上提倡“无为”、“顺应自然”,即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西汉初期,为恢复久经战乱的社会经济,统治者便采用了黄老学派的治国思想。

道家的代表著作有《老子》、《逍遥游》、《列子》等,代表人物则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墨家

墨家由战国初期宋国人墨翟所创,乃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