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二6月12

继6月6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成功举办后,6月12日上午,以“孙博文艺术展”为主题的第二场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四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理论家、批评家参与研讨,此次学术研讨由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会员工作处处长冯令刚主持。研讨会围绕孙博文先生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学术价值等方面展开了全方面解读。通过理论探讨,解锁对于研究孙博文先生艺术内涵的新认知,向社会传播对艺术理解的新思路。

孙博文学术研讨会名家如是说: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国画家》杂志主编杨惠东

如果能够把孙博文先生的作品从早期到中期在旁边另辟一个空间,让大家能够看看他的渊源所至,这对我们理解孙博文的作品会有很大帮助。刚才在展厅里看到了孙博文先生的画,首先是深厚的传统功底,这是必然的,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这个画不可能在如此当代、如此现代的同时又有强烈的中国的艺术精神、写意精神。即使是如此狂野的、强烈的色彩对比,依然没有失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这很显然来自于他深厚的传统功底。首先体现在书法上体现得很鲜明,在他的画里面那种严密的古人山水城市没有体现出来多少,我们首先看到深厚的书法功力。

对于现代元素和外来元素的吸取也很明显,特别明显的像梵高、波洛克,我看的时候还回忆起80年代的时候国内高校里面,美术院校里面流行一本画册,叫弗拉基蜜儿风景画,是俄罗斯的风景画派,颜色对比非常强烈,我在孙博文先生的画作里看到了影响。这几种影响在他的作品里面都有所体现。还有像张大千、刘海粟都会有一些影响,像刘国松等等。最吸引我的还是他半抽象的,脱离了具象效果的那种半抽象的作品,像那类的作品抒发得更为自由,更为纯粹,更能吸引我的目光。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孟宪平

孙博文先生的作品里有一种纯粹性。孙先生已经去世且在生前“名不见经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我们在被孙先生的画作震撼的时候,在我们表达和分享我们的感动的时候,其中并没有掺杂一点点虚伪的东西,我们不需要为了取悦任何人,我们和孙先生以及他的作品之间都是赤诚相见。这是当前的艺术创作和批评中极为缺乏的。孙博文先生的作品里保持了一种纯粹性的东西,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孙博文先生是山东人,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是在齐鲁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参天大树。孙博文先生的艺术畅快淋漓,突破了齐鲁文化的中庸之道和比较保守的印象,这也许是在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齐鲁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单纯从儒家文化或者是礼仪文化来理解齐鲁文化是不对的,齐鲁文化既有经典性,又有原生性,其实也有开放性,充满力量。孙博文先生在莱阳和青岛生活,胶东地区自古以来有着极其难以捕捉的神秘、充满力量的民间艺术,还有着一种海洋文化开放、自由和动荡的一面。孙博文先生作品中强烈的色彩,动荡的不安的气息,与胶东民间艺术的脉络是相关的。他的艺术其实启示我们,我们继承和发扬齐鲁文化,本质是要进入到人的生命本原,获取充满动能的表现欲望和创作能力。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批评家、艺术史家陈明先生

从孙先生的作品本身来看,大概有这么几点深刻的感受。

第一点,震撼力。尺幅巨大,体现出孙博文先生对大画面、大格局的把握。气势磅礴,从画面当中生发出来的,洋溢出来的一种气势。这种气势让我们能联想起道家的思想,庄子所说的逍遥游,一种巨大的鸟或者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一棵树,这是在庄子的论著当中所提到的。老子也说这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大和美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道家思想有所涉及并且阐释了。

第二点是强烈的生命力,他的绘画当中充满了生机活力,像一个充满阳光气息的壮年人创作的作品,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命的张力在孙博文先生的绘画当中体现得非常强烈。

第三点是语言。他的语言从笔墨上来讲,经历过传统的系统的教育,又在黑伯龙、关有声、崔子范先生的教导之下,在笔墨语言上是纯正的,他又是传统的。这种传统的深厚的笔墨语言,往往在他大尺幅的画面,满幅的色彩一角,感觉这一块很传统,很到位,这就是他从传统走来的一个必然的呈现方式。在笔墨语言基础上,他又吸收了张大千先生的泼彩、泼墨,是具有中国传统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这是构成他画面的主体、骨架。

第四点,光与色。孙博文先生受现代绘画的影响,尤其是他临摹梵高的作品,但一对比就可以知道,孙博文先生还是保留了东方的一种笔墨语言,他还是书法用笔,更偏重于传统的气质。另外一点,很令我惊艳的,他对色彩的把握非常具有天才性,比如紫色和黄色他运用的就很特别,很恰到好处,这种天赋值得我们研究。

第五点,诗书画印。此次展览作品里是孙博文先生的自作诗,自己刻的印、书法、绘画。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传统的、有才情的书画家。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刘一原

记得日本的一位版画家曾经说过——先驱者的道路上是没有鲜花的,默默地耕耘是非常了不起的。作为一个老先生,在艺术创作上有如此的大变革需要有勇气和胆识,特别是山东的艺术市场很好,他能不顾大众和市场的传统审美,不计名利,大胆地追求自我的一种精神表现,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

看完这个展览,孙博文先生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炙热燃烧的生命的花火,他整个画的色彩是斑斓的,颜色丰富,有一种膨胀感,有一种张扬感,有一种碰撞感,有一种交织感。这和他用的泼彩、点彩的技法有关系。他的色彩是以色取貌,是抽象的,没有形态的。他有他的新意,以色代墨,均以色彩,构成画面,红色用得特别多,橙色、紫色、蓝色、绿色,墨线在画面上占的分量并不多,仅仅起到勾勒的作用,主要是体现色彩。完全用色彩作画,使我想起“没泼法”,“没泼法”等。另外一个,孙博文先生的画不注重形,是抽象性的,并且色彩得到一种淋漓的发挥,所以题目叫淋漓华章,为什么能够淋漓,因为没有脱离形,在色彩使用方面很自由,不受形态的局限。他的作品宛如用色彩演奏的交响音乐,让人兴奋又愉悦。

他的作品很多还是竖幅的,有一种天地交汇的宇宙情怀,一种天地无尽铺天盖地的感觉。我觉得这超越了一般山水的意境,他用色彩铺天盖地,表达了一种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天地相融,天地无尽的一种宇宙万物自然观。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美学博士刘茂平

孙博文先生的艺术,首先让我想到两个词,一个是自由,一个是超越。他是高度的自由和广泛的超越,让我感到中国的艺术家当中真正达到一种完全自由境界的人。这个自由是非常宝贵的。在他的艺术作品里面看到他没有任何的法则、规则,一切既定的艺术的条条框框在他那里都是失效的,一切思想的规定在他那里都是失效的。我注意到他的题款,他是道家的思想占主导,儒道释都在用,比方说他的提款里面经常用“真人”,“真人”肯定是一个是道家的概念。他的诗是禅诗,这是佛教的概念,他经常谈菩提,又经常谈充实之美,谈到自知,这是儒家的概念。我是古典的、传统的,是现代的、当代的——他完全没有这种约束,一切都是完全自由的。他超越了一切对艺术家的界定,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从他的美学风格来讲,虽然来自于传统,但是他让我们看到了在中国画传统里面丰富雄强、刚健,崇高的一面。我用两个词,叫气势宏大、气魄雄强,表现了中华文化当中至大至刚的一种审美风格,气从八方、元气淋漓、激情充盈,具有超人的胆识经营如此巨大的画面,为一直以来偏向于柔弱的艺术界吹了一股强劲的风。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刘礼宾

像孙博文这样的作品,我觉得他更多不是一个文人化的简单的笔墨的传统,他可能是基于特殊的身体变化,乃至精神变化,以及他作品的禅宗,还有道家的渊源。我相信他早期的经历一直到病变以后对于世界、宇宙、自身身体的这种感知,不是我们现实主义语境下的感知。孙博文的创作转变是巨大的,好像他在晚年的时候看到了不同的世界,然后表现出来,他的用色突破了中国画的一种极致。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商勇

孙博文的作品很有亲切感,因为他的作品和刘海粟太像了,他们都有很强烈的一种欲望,很强烈的才情,非常想获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