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是一种行动敏捷、聪明狡狯、生性多疑的犬科动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狐超越了本身的生物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
+
民间传说狐狸能修炼、化为人形,神通广大
民间尊为狐仙奉祀,以避祸免灾,祈求平安
中华民族对狐崇拜已有几千年历史,源于原始社会万物有灵的观念。
把它奉为图腾、精灵,可以修仙,所谓物之老者,其精为人。
作为妖精,狐妖是庞大妖精群中无与伦比的角色,堪称妖精之最。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篇、《海外东经》篇、《大荒东经》篇有关九尾狐的记载:“青丘之国,其山有狐,九尾。”
在《诗经》中,狐作为隐辞的意义便是性爱。
在战国时代的著作里,便出现了以狐为原型的神兽,狐被赋予了作怪变异的能力。
《吕氏春秋》记述大禹为了治水,年三十而尚未成婚,行至涂山时,遇到一只九尾白狐,并且听到涂山人祝福的歌声:“大大的白狐啊,九条尾巴长又长。愿你早日结婚吧,子子孙孙永繁昌。”
魏晋六朝时期神仙长生、物老成精等思想兴盛,狐狸能成精幻化为人的情况正式出现。
也就是这一时期,狐狸精故事作品正式诞生。
东汉《吴越春秋》中还载有大禹娶了九尾白狐变成的涂山女为妻的传说。
自唐朝以来,崇信狐仙之风盛行,狐狸的传说更在民间广泛流传。
“狐狸精”的来历
这个名称始于唐初。
据张鷟[zhuó]的《朝野金载》记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
《太平广记》中《狐神》条云:“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魅”字,《说文》释为“老物精也”。“狐魅”即“狐狸精”。“狐魅子”一词的出现,反映出“狐狸精”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民间信仰里。
唐代以后的志怪小说,如《容斋随笔》、《聊斋志异》等中,更是到处活跃着性格各异、人情味十足的狐狸精。
《搜神记》引道士云:“狐者,先古之淫妇,其名曰阿紫。”古人把狐狸视为性情淫荡、以美貌迷惑人的精灵鬼怪,再加上狐狸成精的传说和志怪小说中对众多民间妖艳、多情的狐狸精的描述,于是,人们的俗语中便把性感而具诱惑力的不良女性称为“狐狸精”了。
狐狸的故事是中国精怪故事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且历时久远,成为我国文言小说中一个重要的题材门类。
宋代,在唐代房中祀狐的基础上,又广建狐王庙。宋明时期,理学发达,狐狸精故事创作锐减,且多为改编、综合之作。在宋明文人的笔下,狐狸却被普遍丑化,狐狸精的形象一落千丈。
清代,对狐仙的信奉达到极盛期。
人们称狐多用大仙、狐仙,一般不敢直呼其名。
对狐的祭祀也很普遍,甚至设到了官府衙门。《聊斋志异》使狐狸的故事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笔记小说也收入大量狐狸精故事。
《说文解字》云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
意思是: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
相传,狐每修行五百年,其尾巴会裂为两半,成为两条尾巴,故九尾狐可以被认为是狐修炼的最高境界。此时,狐狸就会有不死之身。
毛发为金黄色,脸白色,也就是所谓“白面金毛九尾狐”。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最为知名的九尾狐是妲己。
日本传说认为,周幽王的宠妃褒姒是妲己死后,九尾狐的另一个化身。
狐狸精
《太平广记》记载: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能知千里外事。
天狐
《太平广记》记载: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酉阳杂俎》记载:天狐九尾金色,役于日月宫,有符有醮日,可洞达阴阳。
九尾狐
九尾狐可幻化为美男美女,颠倒众生,据说每条尾巴都有不一样的法力。
夏桀时代的妹喜相传是九尾狐化身的。
《狐狸缘》中的玉面仙姑便是九尾玉面玄狐精,最后被吕洞宾收服,割掉她八条尾巴。
玄狐
黑色狐狸
灵狐
通人性的狐狸
凡狐
指尚未成修练为精怪的普通狐狸。
空狐
超越岁神通力自在运用的大神狐。成了天狐之后又活了年的就成为了空狐。没有尾巴,以人的姿态呈现,耳朵是狐狸的耳朵。
狐狸练丹
民间的传说,狐狸也具有相当的智慧,也会行道家的吐纳之术来修炼自己,有相当功力后,可以转变狐身为人身,更能修成正果,列入仙班,就称为狐仙。
狐仙拜月
狐仙修练时,除了要吸收天地灵气外,还要吸收日月精华。所以它修练内丹时,要晚上向着月亮,用人的站立姿势,向空吐纳,吸取月亮精华。
《聊斋志异》记载:有狐在月下,仰首望天际。气一呼,有丸自口中出,直上入于月中;一吸,辄复落,以口承之,则又呼之如是不已。
对月练丹时,远看很易误会它正在拜月。
狐仙金丹
相传狐仙的内丹能解百毒,吃了能增加千年道行,对人类还有起死回生的作用,但狐精若失去自己的内丹,便会功力全失,打回原形。
五大仙
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
民间俗称“狐黄白柳灰”为五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