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描绘的至诚境界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将进入《中庸》最后一天的学习,经过几天的学习我想“中庸”的内容已经难不住了你了。在昨天的内容中我们知道了:朱熹的“中庸之道”配合的是“慎独”;我们日常理解的“中庸”恰恰是孔子最讨厌的“乡愿”。

01至诚的境界

假设我们能够按照朱熹的“慎独”,一心一意的修行“中庸之道”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呢?道教可以成仙,佛教可以成佛,朱熹说:将“中庸”修炼到极致,绝不亚于成仙成佛。我们可以按照《中庸》的逻辑进行一番推演:

一个人的地位很低,就得不到领导的支持,也就没办法治理百姓;要想得到领导的支持,必须先得到朋友的信任;要想让朋友产生信任,必须先孝顺好父母;要想孝顺好父母,必须具备一颗真诚的心;要想获得真诚的心,前提是必须知道善恶是非。

这番逻辑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诚”。《中庸》用很详细的篇幅讲解了“诚”与“诚之”这一对概念。简单来说,“诚”是与生俱来属性,“诚之”则是后天通过修炼得到。《中庸》说:“诚”是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圣人天生就能够发挥自我的“诚”,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按照“中庸”来生活;追随圣人步伐的人是以“诚之”来努力让自己变得“诚”。

那么凡人应该如何努力呢?《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点做到了就是所谓的“至诚境界”,这个时候人,“善”的天性将得到完美的释放,能与天地肩并肩,达成一体。

02预测未来

朱熹生于南宋,似乎受到佛道两家的影响很大,非得牵强附会地拉上一些关系。朱熹说达到“至诚境界”之后,人会获得神通,这种神通是对国家兴亡、万民福祉的未卜先知,有了这种能力,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天子。

《中庸》曾经说过舜的例子,朱熹则认为:舜是一个大孝子,他有着圣人的品德,也有着天子的尊贵,而舜的孝顺也确实是来源于“诚”,所以达到“至诚境界”的人才是天命之君。

不过这套解释也有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为什么孔子却四处碰壁呢?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朱熹并没有解释。我们要清楚的是:大德必有大位,这并不是传统儒学的主张,朱熹解释《中庸》主要是为了通经致用,与时俱进而已。

宋朝是平民社会,社会上下阶层的流动性已经完全被打通,知识的受众不再只局限于贵族或者豪族,而是全社会的人。同时,平民社会带来的一个弊端便是冷漠,与我们今天相差无二,大家都只顾及面前的一亩三分地,表现得非常狡诈和虚伪,所以朱熹在解释《中庸》的时候,有意无意间都会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而发,希望大家都能够克制一些自己的欲望和贪婪,能够用真诚之心坦诚相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