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圣人教养子思,子思发愤而作中庸

《君学演义》第二氧孔门立学第23回子思中道留脉荆楚①后世有人编了一个孔子的“段子”。

“段子”这样说:一天,孔子骂儿子孔鲤,不学习不成器。孔鲤回“怼”孔子说,你儿子确实不如他老子,可是我儿子比他老子强。

孔鲤是孔子的独子,子思是孔鲤的独子。子思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年),享年82岁。

子思生下不久,父亲孔鲤去世,母亲改嫁,去了卫国。

子思幼时由祖父抚育。有一天,子思见孔子喟然叹息,便问他是不是担心子孙不学无术辱没家门。孔子很惊讶,问他是如何知道的。他回答说:“父亲劈了柴而儿子不背就是不孝。我要继承父业,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十分努力地学习丝毫不敢松懈。”孔子听后欣慰地说:“我不用再担心了。”

孔子死后,子思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故随母亲在卫国念小学。

曾子作为子思的监护人,到卫国陪子思读书。不便住在子思家,曾子就在附近住下,承担了子思父亲的角色。子思除了在学校接受“六艺”教育以外,还接受曾子传其孔门学问。

这一段,《庄子》有记载:“曾子居卫时,粗麻袍子没有修饰,面色浮肿,手脚长满了老茧。有时三天不做饭,十年不做新衣,整理帽子会帽缨断绝,提起上衣会露出臂肘,穿着麻鞋会裂开后跟。但他仍然纵情高唱《商颂》之歌,声音宏亮充满天地,如出于金石一样清脆。天子请不动他做臣子,诸侯得不到他做朋l友。所为何故?养志的人忘了形体,养身的人忘了利禄,求道的人忘了已心啊!”

在卫国期间,尽管生活极为艰苦,曾子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托付,给了子思儿时应有的父爱和教育,自己也坚持清修,由此入道。

所以,子思幼时、少时幸运由孔子、曾子两位圣人教养成长,为他以后传承大道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子思成年后,为修道,也曾到一些地方游学。《史记》记载:“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但具体是什么状况,因为子思生前没有事功,故《史记》等正史没有记载。而被认为野史的《孔丛子》一书里有记载。说是在子思到了宋国,与宋国大夫乐朔讨论文章写作之道。乐朔说,书文是要让人明白,简单最好,古人用难懂的文言文来写作,不是故意弄得繁烦吗?子思说,书文的本意,同时要表达深奥的道理,遵循文字的形意可以凝炼真义,古人这样是因为追求规范和艺术的缘故;以前我在鲁国时,乡里的人也曾这样问我,我回答他们“大道是有智慧的人所传,不是这样的人,也不会以书中的大道为宝贵”,先生也称得上君子,怎么也问同样的问题呢?最后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乐朔心眼太晓,感觉受到了子思的羞辱,便与自己的门徒说了此事。门徒对乐朔说,子思的祖先虽然是宋人,但与我们有世仇,正好借此修理他。乐朔便安排人将子思囚禁。宋国国君得到消息,亲自出马营救了子思。

与人论“道”,三言两语、你来我往,不仅说不清楚,还招人嫉恨而生祸端。子思脱困后,大为感慨,便生著书之意:“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