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评价 >> 一口气读完中庸

一口气读完中庸

关于本书

本书同《大学》一样,同是来源于《礼记》,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

对于其作者,一般认为出于子思之手,宋代以后,几乎为定论。只是现代多有怀疑,因为里面包含了部分秦朝时期说法,所以,现存的版本应该是在秦朝时候经过修订。

本书完整地论述了儒家的道统论,讲述了“道”的核心内涵,后来经过朱熹注释推崇之后,更成为后世学子必备之作。

第一章·天命

天赋予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此而行叫做“道”,按照道德原则进行修养叫做“教”。喜怒哀乐各种感情美哦与表现出来的样子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前者是根本,后者是规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位置和。

第二章·时中

君子之所以能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合度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肆意妄为。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中庸至上

孔子说过,中庸大概是最高最好的德行了吧!但人们很少能够做到,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第四章·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就是,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第五章·道之不行

略。

第六章·隐恶扬善

孔子说,舜经常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分析利害,不宣扬别人的恶行,只表彰别人的嘉言善行。

隐恶而扬善

第七章·守乎中庸

孔子说到,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身中陷阱却不知如何。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中庸之道,却无法坚持一个月。

第八章·颜回中庸

孔子说过,颜回选择的就是中庸之道,得到了一种好道理,便牢牢地记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第九章·中庸难为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的,官爵俸禄是可以辞让的,锋利的刀刃是可以践踏而过的,但中庸却是不容易做到的。

第十章·中立不倚谓之强

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是强大,孔子说了两种,品德高尚的人,其强处在于用宽厚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即便对方野蛮无礼。勇武好斗的强则是枕着兵器铠甲睡觉,即使死也在所不惜。

孔子支持第一种,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是真正的强。

第十一章·遵道而行

孔子说:“探寻偏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称赞他,但这不是中庸之道。”真正的中庸之道,即使隐遁在世间一生不被人知道,也绝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第十二章·道费且隐

君子之道,用途广大而且体态精微。一般来说,就是普通人也能明白道德说法,但是到了精微奥妙之处,即便是圣人也有不及的地方。

君子之道费(用途广大)而隐(体态精微)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第十三章·道不远人

孔子说过,道是不能离开人的。君子根据为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于人。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第十四章·反求诸己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羡慕以外的事情。君子无论出于什么情况之下,富贵贫穷或其他环境,都是安然自得的。端正自己不苛求别人,自己就没有什么抱怨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第十五章·即刻开始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想走原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er),辟如登高必自卑。

第十六章·道真实无妄

孔子说,神明的功德真是大得很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是它的功德却体现在万物上无所遗漏。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第十七章·大德者必受命

舜是个大德的人,论德行,他是圣人,论财富,他拥有整个天下,,所以有大德的人,名声地位都会随之而来。

所以,天生万物,必定根据他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才的先培育,不能成才的就遭到淘汰。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比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第十八章·积德累仁

孔子说过文王是最没有忧愁的人了,父亲开创了帝王的基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事业,继而一统天下。后来,周公更是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业。制定礼乐,将其普及。

第十九章·孝者继承

孔子说过,真正的孝就是善于将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承先人的事业。对待祭祀认真,对待礼乐敬重,这就是孝道极致了。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事者也。

第二十章·文武之道

这篇讲述的是关于为政之道、人伦大道、治国原则和真诚的说明。

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整治措施,都记载在典籍上。贤人治理国家,政事就能迅速推行。所以处理好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身,修养自身在于遵循道德,遵循道德要以仁为本。

关于人伦大道,共通的有五条,实行此大道的德行有三种。前者是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项是天下共通的大道;后者是智、仁、勇三种是天下共通的品德。

关于治理国家的原则有九条,分别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关于真诚的说明,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好善的目标执着追求的人。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决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就一定要明白。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业,所以行之者一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二十一章·真实无妄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的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成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二章·能尽其性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继而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生命;

能帮助天地化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第二十三章·至诚为能化

一般人致力于某一个善端,也就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接着会逐渐显著,接着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

第二十四章·心诚则灵

真诚发挥到极致,就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详的反常现象。祸福来临时,就可以预先知道,最高的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

真诚是自我完善的,道是自己运行的。真诚实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同时,真诚还需要完善实物。前者是仁,后者是智。这些都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是实施性才是合宜的。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第二十六章·圣人天地

至诚是不会止息的,所以就会保持长久,继而显露出来,悠久长远,继而高大光明。

天地之间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子概括尽了: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则是不可计算的。

《诗经》里面说到,天道的运行,是多么肃穆啊,永远不会停止!文王的道德是那样纯正,同样没有止息。

至诚无息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第二十七章·圣人之道

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大小礼仪有成千条,这些都有待于有德之人来施行。这些需要道德来凝聚,因此,君子尊崇道德而又追求学问,既达到广博的地位而又穷尽精微之处,即达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第二十八章·素位而行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权,生于现在却要返回古代道路上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没有相应的地位德行,就不要岁一直做礼乐。

第二十九章·居上不骄

治理天下有三件重大的事情,就是议定礼仪、制定法度、考订文字,做好之后,就很少有过失了。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百姓那里得到验证。知道天理人情,其举动行为都能成为百姓楷模,言语成为天下住准则。

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

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第三十章·尧舜文王

孔子效法尧舜之道,有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如同天地那样无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淳朴,这既是天地所以伟大的原因啊。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至圣闻名

讲述圣人的内涵,说唯有天下最圣明的人才能既聪明又睿智,能居于上位而治理天下;广大宽恕,温和柔顺,足以包容天下;分发钢筋,足以决断大事;整齐庄重,足以敬业;文章条例,足以分辨是非。其盛名天下皆知,人人抬爱。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幸,行而民莫不说。

第三十二章·至圣至诚

唯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大纲,梳理天下的根本道德,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除了至诚还有什么可以依傍的呢?至诚的人,他的仁德是那样诚恳,他的思想像潭水一样深沉,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第三十三章·君子之道

君子和小人是界限分明的,君子之道表面暗淡而日益彰明;小人之道外表鲜明而日益消亡。君子之道,平淡而让人不厌,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知道远处从近处开始,懂得见微知著,继而可以进入有道德的境界了。

并且,君子经常自我反省没有内疚,也就无愧于心了。在慎独的时候,可以做到无愧于心。同时,没有赏赐,君子也会互相勉励,不用发怒而百姓畏惧于刑罚。

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