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复习指要
虽有嘉肴
虽(虽然?)有嘉(好的、美的)肴(用鱼、肉做的菜),弗(不)食(吃),不知其(它的)旨(味美)也;虽有至(极,最)道,弗学,不知其善(好处)也。是故(因此,所以)学然后(这以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反思)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励,鼓励)也。故(所以)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兑命》曰:“学(同“敩”,教导)学(学习)半。”其(表推测。大概,恐怕)此之谓乎?
一、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半
二、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学学半“学”同“敩”(xiao)教导;后“学”,学习
三、古今异义
①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
②学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③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鼓励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四、一词多义
学学学半,教导
学学半学习
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它的
五、重点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六、简答题: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3、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答: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
大道(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行(施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推举,选举)能(名词,有才能的人),讲信修(培养)睦。故(因此)人不独(单独)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奉养)其(代词,他的,指前面的“人”)亲(名词,双亲,指父母),不独子(用作动词,以……为子,抚养)其子(名词,子女),使老有所终(终老,养老),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之成长,即抚养),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归宿,指女子出嫁)。货恶(wù憎恶)其弃(丢弃)于地也,不必藏(私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自身,自己)也,不必为己。是故(因此)谋(计谋)闭(闭塞)而不兴(兴起,起来),盗(盗窃,偷)窃(偷窃)乱(造反)贼(伤害,害人)而不作(兴起),故外户(泛指大门)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是(代词,这,指上文描述的各种社会状况)谓(称为)大同。
一、文学常识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虽有佳肴》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二、生字
选贤与(jǔ)能男有分(fèn)讲信修睦(mù)货恶(wù)矜(guān)寡孤独幼有所长(zhǎng)
三、通假字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推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四、古今异义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古义:幼而无父的人。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②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家,回来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古义:指造反 今义:秩序差,不条理。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古义:伤害,害人。今义:指小偷。
五、一词多义
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译为“奉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子
故人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子,译为“抚育”)
故人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为:
天下为公是
不必为己为了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故人不独亲其亲单单,
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 阻塞。
故外户而不闭。 关闭。
之
其此之谓乎代词,这,这种情况
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六、词类活用
①不知其善也善:好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②选贤与能贤:品德高尚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③选贤与能能:能干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使老有所终老:老年人。形容词作名词,
⑥壮有所用壮:中年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⑦幼有所长幼:幼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⑧故外户而不闭外:从外面。名词活用作状语
⑨故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以……为亲,把……当做亲人。意动用法。
⑩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把……当做子女。意动用法。
七、句式特点
1.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2.被动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
3.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八、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⑤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九、课文理解
(一)根据提示写出原文
1.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3.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行也》一文与此句类似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故外户而不闭
(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大道”和“大同”都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5.《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 、 。
①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②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③矜(鳏)寡孤独:guānguǎgūdú泛指没有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