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行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就不会有可指责之处。
“善行无辙迹。”从字面上讲,“辙”是车辙的意思;“迹”是脚印,人们行走或依靠双足,或依靠车辆,因此总要留下脚印和车辙,可老子说善于行走的人啊,是不会留下脚印、车辙之类的痕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讲的是人达到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道”的境界。得“道”之人,能够达到一种化境,能够什么都不倚借就能将事情做成,就如同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我不需要这种规矩、那个律法的制约,让别人告诉自己应当如何去做,甚至自己的告诫都不需要而是任其自然地就能够做得十分完美。
“善言无瑕谪。”“瑕”本义是指玉上的斑点;“谪”是谴责的意思。“瑕谪”也是差错的意思。善于言谈的人,他们的话是没有可指摘之处的。有人觉得,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之类的人是很善于言谈的,但是这是很片面的看法,那样的人只不过是善于说话罢了,而不能称之为善于言谈。而真正的善于言谈的人,应当像老子所说的那样,“贵言”不随便说话,将语言看得很贵重,而“无瑕谪”话虽然说得不多,但是每一句都很实在,都是有用处的,是没有差错可以指摘的。
有的人说话很多,滔滔不绝,乍以听起来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可细听起来,你就会很容易地发现,他讲的话是漏洞百出,毫无见识可言,毫无长处可取,而他说得越多就会彰显他的浅薄无知。换句话说“善言无瑕谪。“就是言语虽然不多,但是话说出去是让人挑不出毛病的。就如同王熙凤怎么夸黛玉的,不仅夸她且把几个家里的女孩一起夸,谁都照顾到,谁都不得罪,这是一种说话的艺术,曹雪芹把她写得很高级。如果能让语言没有毛病,必不能只顾一头,必定要走中庸,把正反的道理都要讲明,才好令人心服口服。
其实,这也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个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并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所以他是一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在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们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平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切都按照朝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
我们还要知道,“善言无瑕谪。”这不仅仅对口头语言是这样,对于书面语言也是如此。例如《老子》这本书仅仅五千言,却是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奉为经典,只要是学者无一不捧读。可有一些人著作极多,甚至一年能产出好几部长篇大作,可作品含金量却着实令人不敢恭维,相比经典著作的字字千金,一些高产的作者的著作真的如同一团团蓬松的棉花,看起来规模不小,实际上能有多少分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