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平和论蒋琬的政治地位及优劣得失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88851.html

蒋琬是诸葛亮死后的首任继承者,与费祎、董允等人共同被誉作蜀汉“四相”。

于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华阳国志》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蜀书》在不同列传之中、不遗余力地强调蒋琬的继承人身份,但结合蒋琬的实际年龄及仕宦履历,他恐怕更类似过渡性质的辅政人选。其主要作用是在诸葛亮遭遇“不幸”之际能够撑起大局,稳定人心。

从蒋琬的后续表现来看,他合格地完成了诸葛亮授予的政治任务;然而蒋琬“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的中庸特质也注定了他无法在政治、军事层面延续诸葛亮时代的辉煌,这也是他在辅政期间被同僚评价为“作事愦愦”的根本原因。

客观评价,在蜀汉常年“极武黩征”的大背景下,蒋琬的中庸方针虽然无所建树,但也减轻了益州百姓的兵役负担,保障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当然,这也和蒋琬疏于军事历练有关,他屯兵汉中六年,却无功而返;他欲征“东三郡”,亦终未成行。

本文想就蒋琬的出身、仕宦背景,探讨其在诸葛亮时代的政治地位及其辅政期间的优劣得失。

本文共字,阅读需14分钟

①蒋琬的年龄问题

初读《诸葛亮传》与《蒋琬传》时,很容易将此二人视作不同辈分的人物。其实他们的年龄差距未如想象般大,蒋琬的真实年龄甚至略大于诸葛亮。

《蜀书》虽然对蒋琬的年龄问题不置一词,但《吴书》却提供了重要线索。

《潘濬传》云:“(濬)年未三十,荆州牧刘表辟为部江夏从事。”该条史料证明,刘表在世之时,潘濬已年近三旬。

按陈寿的书写习惯推断,潘濬彼时恐怕有二十八、九岁。因为陈寿在同书《姜维传》、《顾雍传-附顾邵传》中均写明传主升迁时“年二十七”,《张辽传》、《孙綝传》甚至记录过传主在某些历史节点的年龄为“二十八”。

(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蜀书姜维传》

(张辽)从(吕)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魏书张辽传》

而同传注引《江表传》则提供了另一条重要史料,即“(潘)濬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

时(潘)濬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或有间(潘)濬于武陵太守卫旌者,云濬遣密使与琬相闻,欲有自托之计。--《江表传》

潘濬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

这条史料提供的线索更加丰富,它首先指名了蒋琬与潘濬的亲缘关系(从母兄弟),其次佐证了蒋琬是潘濬的“姨兄”,可知其年龄又大于潘濬。

潘濬于刘表在世时“年未三十”,蒋琬又长于潘濬,至少在三十上下;而诸葛亮在刘表死时(),不过二十八岁。可知蒋琬的年龄无疑大于诸葛亮。

了解到这一背景,便不由令人疑惑起诸葛亮向刘禅推荐蒋琬的初衷。因为按常理而言,托孤或指定继承人,一般会选择年龄、辈分相对较小的对象,很少会选择同辈之人。

举例而言,刘备临终是向诸葛亮、李严等人托孤(诸葛亮比刘备年轻二十岁,李严稍长于诸葛亮),未曾听闻刘备向同辈的刘琰、简雍等人托孤。个人能力的优劣固然是一方面,但预期寿命的长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诸葛亮死时()五十有三,按刘备“五十不称夭”的遗言而论,他无疑已经超越了彼时的平均寿命,那他选择更为老迈的蒋琬作为蜀汉政权的继任首辅,便显得略欠考虑。

人五十不称夭,(朕)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诸葛亮集》载刘备遗诏

以诸葛亮的心机智术,他当然不可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因此探讨这一行为的初衷,便要求诸旁证。

旁证恰恰隐藏在《蒋琬传》中,即诸葛亮曾向刘禅密言“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蒋)琬”。

(诸葛亮)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蜀书蒋琬传》

②“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向刘禅的密言,有力地解释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也充分说明了蒋琬的真实定位。

在诸葛亮的表述当中,蒋琬能够继承“后事”的先决条件,是诸葛亮遭遇“不幸”。

寿终正寝、得享天年,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称作“不幸”的;换言之,此处的“不幸”即指诸葛亮遭遇非正常死亡。按照彼时蜀汉连年北伐的历史背景,这番遗言,指的是若诸葛亮本人阵亡于前线,那蜀汉的军政事务便由蒋琬代为管理。

显而易见,蒋琬充当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而是首辅不幸遇难时的临时代理人,发挥过渡作用,保障蜀汉政权不至骤然瓦解。

诸葛亮虽然才略盖世,但蜀道艰难,往往“患粮不继”,谁也无法保证每次北伐都能全身而返。实际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便是暴卒于五丈原。按《孙资别传》的描述,“诸葛亮号称剧贼,无岁不有军征”,可知其北伐频率之高、烈度之强。

(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王沈《魏书》

是时,孙权、诸葛亮号称剧贼,无岁不有军征。--《孙资别传》

诸葛亮烧营遁走,道发病卒

在如此高频的战争背景下,死于非命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因此诸葛亮必须提前选定一个临时代理,替自己稳定后方事务。这也是诸葛亮多次北伐,蒋琬却长期留镇成都,未能亲赴前线的重要原因。因为一旦诸葛亮不幸遇难,必须保证后方存在一个富有资望、履历的元老级人物,能够立刻撑起大局,起到平稳过渡的作用。

在此背景之下,蒋琬老迈的年龄非但不是劣势,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因为年纪轻、资望浅的人物,是无法服众的。这也是诸葛亮看重并着力培养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未能成为辅政人选的重要原因。姜维真正获得“录尚书事”的权力,已在延熙十年(),即诸葛亮死后十四年,侧面反映出年资的重要性。

(延熙)十年,(姜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蜀书姜维传》

③诸葛亮对蒋琬的提携与培养

按《蒋琬传》,诸葛亮对传主的提携可谓不遗余力,为蜀汉培养了一个富于历练的政治人才。

蒋琬出身荆州零陵郡豪族,其外弟刘敏在蜀官至左护军,外弟潘濬在吴官至太常(九卿之首);其同族蒋珩,在吴官至始兴太守、广州都督。按照“豫州(指刘备)入蜀,荆楚人贵”的用人方略(见《华阳国志》),出身荆楚大族的蒋琬无疑是蜀汉政权着力培养的俊才。

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俱镇汉中。--《蜀书蒋琬传-附传》

(孙)权称尊号,拜(潘濬)为少府,进封刘阳侯,迁太常。--《吴书潘濬传》

蒋珩,泉陵人,仕吴,始兴太守、广州都督。--《永州府志》

然而蒋琬在广都县长任上,恃才放旷,“众事不理”,以至刘备下乡视察时,蒋琬竟然“时又沈(沉)醉”,大失官体。刘备因此暴怒,打算对蒋琬施以“罪戮”,最终在诸葛亮的极力回护下,蒋琬才免于一死,仅被革职。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蒋)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蜀书蒋琬传》

这一段颇富趣味的诙谐事件,在后世的小说家笔下被嫁接到了庞统身上,它一方面反映出蒋琬青年时代的清贵放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诸葛亮对蒋琬的器异、提携。

蒋琬免官之后不久,又得到重新启用,“为什邡令”,后入朝为尚书郎,开始涉足中央,参与机要。毫无疑问,蒋琬得到迅速提拔,背后的主要助力便是诸葛亮。佐证便是刘备死后,蒋琬被辟为“(相府)东曹掾”,开始掌管官吏选举大权。

顷之,(蒋琬)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蜀书蒋琬传》

建兴元年,诸葛亮辟蒋琬为东曹掾

蒋琬的仕宦履历较值得注意,他和王连的升迁路径十分相似,但升迁速度又高过王连。

成都既平,以(王)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蜀书王连传》

蒋琬是先为“广都长”、后为“什邡令”;王连是先为“什邡令”,后为“广都长”。广都县在蜀郡,什邡县在广汉郡,按《华阳国志》,蜀郡、广汉、犍为三郡,并称“三蜀”,可知广都、什邡均属彼时的核心要害之地,无疑也是储备干部的周游、历练之地。

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称望。--《华阳国志》

所不同的是,王连之后“迁司盐校尉”,而蒋琬则入尚书台。虽然他担任的“尚书郎”秩阶不高,但有权参与政治机要,接触核心决策,最终其发展上限亦高于王连。

蒋琬之后的仕途一帆风顺:建兴元年,为(相府)东曹掾;五年,“统留(相)府事”,八年,升“长史”(即秘书长),加授“抚军将军”号。也就在此后不久,诸葛亮对刘禅上表,密言“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迁为参军。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蜀书蒋琬传》

东曹掾,掌管“二千石长吏选拔迁除”,此处“二千石”指郡守、国相;“统留府事”则相当于丞相府的临时代理。同时代中,曹操、诸葛亮每有出征,便在后方设“留府”,代为统事;“长史”则是幕府的高级僚属,按《后汉书百官志》,其职责是“署诸曹事”,即全权掌管幕府事务。

按《魏书》及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