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鱼谱一部文气的电影,应该是什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453189.html

《素媛》《思悼》的导演李濬益新作《兹山鱼谱》,用一本鱼谱来探讨生民本务,格局野心不小;精巧构图和水墨黑白色调审美,都颇有人文韵味。

主角师徒二人在阶层、身份、理念、经历上的对位关系,碰撞出了很有意思的折射观感。

一,美学和叙事。

近乎黑白色调的画面里,光线的明暗、构图的视角,都更为直观突出。

山林薄雾里、羁旅途中吟咏着诗句遣怀,烟波浩渺间、对月对海对星空无言唏嘘,诸多桥段里都传达出古典婉约美感。

昌大在海上和大鱼搏斗,镜头里拍了一段惊险奋力的部分。

紧接着,又截了一段大海的远景。

苍茫风波中、无边烟水里,架一叶扁舟、以命相搏。

一下子就有了遥远的悲悯质感,让人想到那“江上外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同时又有不屈服的顽强回响、叫人想起《老人与海》。

再接下来,镜头跟着昌大背大鱼的背影,最大程度体现鱼之大、人之力与不屈魂魄。

而影片对反派阵营的呈现,大概可以切割成两块,一块是昌大进程之后的同僚们,那群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派,鱼肉百姓、其心可诛。

另一块则是岛上的别将,与其说是反派、不如说更多在承担丑角的喜剧功能。

一言不合就想威胁被流放的男主丁若铨“你一步也不准出房门了”,却总被丁若铨轻易拿住七寸来回忽悠,插科打诨的喜剧画风相当欢脱。

当然,《兹山鱼谱》最重要的内核,是通过两位男主来体现的对位思考。

二,在朝在野的对位关系。

剧中一老一少两位,如师如徒、如父如子,处在非常有意思的多层对位关系里。

首先,价值和处境上的多层对位。

薛景求饰演的丁若铨,因信奉天主教而被罢黜(辛酉迫害),流放孤岛开始了艰苦的荒蛮生活。

卞约汉饰演的张昌大,是当地一个小官员的私生子。作为“便宜”儿子、几十年也没见过生父几面,打鱼为生、生活清苦。

自学认字,对《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无限崇拜,希望能跻身两班、成为士大夫行列,变成于国于家于民有益的人才。

苦于出身,限于条件,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读来读去读不明白。

这两位,一个是庙堂辜负过、宦海沉浮过、深谙清谈之苦,希望以“实务”来找到新出路和内心的宁静。

一个被出身所囚、被贫苦所累,以为书本上的大道理达官贵人们人人遵从、以为读书识字进入仕途之后就能带领乡民们一起步入美好人生。

一个需要读书识字,一个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渔民来教授海里鱼虾贝蟹的知识,刚好互为师徒。

流放的散人丁若铨教“贱民”昌大读古中国儒家典籍,昌大反过来教这老头东海的青鱼和西海的青鱼有什么不同、各有多少根骨头、章鱼墨水写出的字会消失放到海里又重新浮现。

一文一“野”,一经一实,一雅一贫,对位非常工整。

其次,天真和世故、希冀期寄和幻灭的对位感。

昌大读书过程中,“对诗”很有意思。

丁若铨和弟弟丁若镛的学生对诗,坐在一旁“二等位置”上的昌大,深感自己被隐隐歧视,一度和老师发生争执。

此后昌大以丁若铨学生的身份去拜访丁若镛,和丁若镛的学生对诗,在对手的轻慢中轻松赢得对诗。

一战成名,才名在外。

昌大那个多年都不认他的便宜老爹,都上赶着来巴结这个遗落海岛的私生子。

上一次面对来求机会的亲儿子,这位亲爹还无比傲慢、隔窗蔑视颐指气使,这次看见儿子就如同看着钱袋子一般、亲切到让人起鸡皮疙瘩。

昌大顺利通过考试、依托关系走上仕途之后,称呼也从昌大变成了众人口中的小张进士。

但这显然不是一个求孩子得偿所愿的励志故事,昌大发现同僚们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条心赚黑钱干坏事,没人把底层“贱”民的命当一回事。

兑换粮食,把沙子掺进粮食里,折扣斤两坑害苦命人;

针对十五岁以上人的税、却连刚刚出生三天的小婴儿都不肯放过。

在家当苦孩子时,昌大就曾经见过死人也要被收人头税,被逼无奈交不出钱的老者上吊自杀,父老乡亲的牲畜、家中的铁锅都被收税者抢走。

进城当“两班”以后,昌大发现这些人根本不把《大学》《中庸》里说的道理当一回事,只想鱼肉百姓、作威作福、花天胡地。

这对昌大来说,是极度的幻灭。

一开始丁若铨被流放孤岛就已经参透了这个问题,明白朝纲体系里权力倾轧、无人真正贯彻理念,而最终昌大也没能逃过从理想到幻灭的轮回。

并不是说丁若铨的老道成熟是真正的油腻世故,而是他在参透悲剧之后依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昌大此前不明白,书上写的仁义礼智虽好,彼时朝鲜半岛上油头满面的权贵们却并不执行,一直怀抱单线条的天真眺望未来。

而丁若铨则深深知晓,在泥沼中也依旧要“做点什么”、真正做些什么。

再次,对理念的笃信和辩证态度。

故事开头,昌大虽然客观上需要丁若铨的帮助,但面对对方的主动示好却不屑拒绝:你是“邪说”恶人、被流放的戴罪之人,我(志存高远)不能和你同流合污。

最有意思的部分在于昌大对于舶来的天主教毫无了解,人云亦云认定那就是恶;

可昌大心心念念仰慕的《大学》《中庸》《论语》,对于影片中的朝鲜王朝来说、往前数一数也同样是舶来品。

那些都是中国儒家典籍,包括汉字,对于朝鲜王朝而言都是他山之石、都是借鉴的舶来品;只是因为传入朝鲜很久、已经被很多人广泛接受,昌大不假思索视作天经地义。

故事里丁若铨的态度很有意思,不论是来自古中国的儒家学说、还是西洋的天主教,他都认为有可取之处、都愿意以辩证态度去学习和思考。

他也努力将这种开放心态传递给昌大。

影片中他教昌大看地球仪,昌大对一群乡民拿着地球仪炫耀说月球引力的场面,不失为从保守排斥到辩证接受的变化。

知识本身、观念本身是一回事,实际中有否被贯彻执行则是另一回事;

朝鲜官员吏治们嘴上尊崇儒学、实际上心中只有利益没有道理;起初昌大不理解这一层,头破血流之后心灰意冷才看破。

金玉良言的典籍、不被执行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场空,被排挤出势力中心的丁若铨转向研究自然水产,写鱼谱。

起初不太能理解“这是要做什么”的昌大,如同死过一回之后大概才终于懂了那些平凡的鱼、多么值得被详细记载。

影片最后昌大对同僚们彻底绝望,在万念俱灰的归途中探望风烛残年的丁若铨,没见到最后一面、只赶上身后丧事。

此时,丁若铨这本病中都不肯搁笔、呕心沥血完成的《兹山鱼谱》,在昌大心中真正有了典籍和实用的双重功效,有了传承和参与的双倍意义。

不是一本没有灵魂的简介工具,而渗透努力的敬畏心和求知欲。

所谓有人文关怀的作品,不是台词引用多就叫“文”气、那搞不好就会变成空心和酸气迂腐;真正的内核,是对生民处境的关切,求真求善求仁、有温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