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发式教育中,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美

前言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育从业者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环境中努力营造出适合教学的氛围,进而以各种方式启发诱导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是一种将人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心理状态、情感情绪得到促进的教学过程。

我们认为对于启发式教学,必须坚持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而这一基本前提就是对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建设、学习应用等各方面规律的深刻尊重与把握。其有效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培养时代新人?”等关键问题上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由此可见,教育就如同中国经典《楞严经》所说的“传灯心法”,由一盏灯而点亮无穷多的灯,归根到底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维。

《诗经》又云“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中庸》讲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通过问题意识来带动学生们进行主动思考和开阔思维,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寻找到答案。正如毛主席于年在古田会议上总结的十项“教授法”,主张将用“启发式”的思想沟通来代替“注入式”的理念灌输,并将其写在了党的文件中,这就意味着启发式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是以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建构起来的,一些内容相对抽象。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有一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会被一些学生冠以“理论说教课”的原因。

面对这种情形,如果一味沿袭传统填鸭式灌输方式,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甚至心存抵制之情,即便是金课的内容也无法逃脱水课的结局,其实学生的想法非常容易理解,这种课程对其自身来说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仅仅只是学校课程体系里必须的要求,所以往往只追求“不挂科”的应对方式。

反之,如果我们课程是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话语表达和引人入胜的内容输出,改变学生以往觉得乏味无趣的理论灌输,那么自然可以勾起学生们的“胃口”,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使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发挥最大,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哪。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讲授的过程中受制于师生的年龄差异和教师普遍水平的低下,往往掩盖了其本身的天然吸引力,因而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