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前年,30岁的孔子,终于见到了崇拜已久的鲁国最有名的乐师师襄子,孔子对师襄子进行了礼节性问候后,即提出拜他为师学习弹琴的要求。师襄子早已听说叔梁纥的儿子孔丘好学懂礼,爽快地答应了孔子的请求。师襄子把孔子领进自己的琴房,教他弹一支曲子,在亲自示范了两遍后,又看着孔子试弹了两遍,告诫孔子:“这是一支很古老、很有名的曲子,到现在人们还不知道它的名字,希望你好好弹。”说完走出了琴房。孔子有弹琴基础又很聪慧,很快就会弹了这首曲子,师襄子认为可以继续往下学习了,但是孔子认为自己没有真正的学会,师襄子就问你怎么没学会呀?这个旋律你会弹了怎么说没学会呢?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这个旋律的数(数就是节奏),旋律我虽然会弹了,但是内在的数我还没有真正的掌握。师襄子顿时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他要求的不是一般的表层理解,而是深层的掌握,因此,他就让孔子继续练习。孔子一连弹了十几天,曲子背会了,指法也熟了,节奏掌握了,还是津津有味地弹。当师襄子听到孔子再弹这个旋律的时候,心弦被拨动了。这时,师襄子跟孔子说:“你弹的这支曲子已行啦,换别的吧!”孔子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对老师说:“先生,我掌握的还是太浅,我虽然记住了这支曲子的音符,也掌握了一些技巧,但还没有领悟到它所表达的意境,更没有掌握这首旋律的志(志就是主题思想),作者要表达的想法。”师襄子摇着头走了,孔子独自又弹起来。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见孔子弹得如行云流水,拨、挑、抹、顿各种技法已运用自如,又催他:“孔丘,行了。已赶上我的水平啦,换别的曲子吧!”孔子又站起来,向老师深施一礼,诚恳地说:“先生,曲子我是弹熟啦,但我还不知是谁创作了这支曲子?他的形象如何?写这一曲子的目的为什么?既然这是一支名曲,曲调如此地高雅端正,在弹奏和领悟中我想进一步了解它的作者。”接下来几天,孔子在弹奏中,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入深沉的思考,有时感到心旷神怡,胸襟开阔。他激动地说:“我在操琴,弹着弹着,就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人了。那个人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瞻远瞩,性情温柔敦厚,好像有着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闻言,连忙从座席上站起来,向孔子施礼说道:“我的老师传授此曲时,正说此曲为文王所作,名《文王操》。仲尼,你真聪明过人,一下子便悟到了周乐之精义!”孔子说:“全仰仗夫子教导!要学技艺,无名师指点,如在黑暗中摸索;一遇名师,便蓦然出洞穴,眼前一片光明。孔丘不虚此行,明天就要告辞了。”二人依依话别。师襄子祝贺孔子琴艺精进,并说,音乐的希望在孔子,天下的希望也在孔子。孔子拜师襄子学琴的故事,让我等后学之人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谦谦君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02
“温故而知新”,应重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把温故而知新的人生大智慧去落实在人生的实践中,就培养出内在德性的厚度。对于学生来说“温故而知新”就是及时复习旧知识才能有效接收新知识,对于实修中和思维来说“温故而知新”就是从根本上改善自己人生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思路,就是每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体现在生活点点滴滴微不足道的小事中。这是因为,先天的禀性造成个体对环境的感受不同,不同感受形成不同喜好、偏爱,选择性的接受不同观念,逐渐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势。然后,通过不同成长经历,形成不同习惯。长大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养成不同性格,由此性格影响人生。因此,通过“温故而知新”调整思路,才能有效地改善人生。教学是一口深井。一个人可以带着小桶来到井边,只汲取少量的水,也有人用巨大容器汲取足以全息滋养的充足水分。教育人,是帮助他了解何谓自由和完整。要自由,则必须要有秩序,这只有德行才能办到;而完整性之所以产生,则必须要有极单纯的内心。我们必须由无尽的复杂迈向单纯,我们必须在内心的生活和外在需求中分清是“需要“还是“想要”。要完整,就要学会放下逻辑分析、推理判断,让善良和爱得以涌现。现代脑科学证明,学习是个内在的酝酿效应。想要通透的掌握一些内容,真的需要多次反复的品咂、玩味、尝试,甚至创造性的发挥和适应性的改造。而这个过程恰恰需要再学习者内在完成。现在的教育所关心的是外在的效率,它忽视或有意歪曲人的内在;它只发展人的某一部分,而让其他部分自生自灭。我们内在的混乱、对立和恐惧,始终会胜过外在的社会结构。即使这种社会结构标榜着的高尚和设计的机巧。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教育,就算是父母,我们也会用时代的进步和能力上的超越,去忽略甚至颠覆能量序位上尊重。让我们跌入原生家庭的互相伤害的循环之中。正确地教育人,是帮助他了解他自身的整体过程,因为唯有以完整的心灵融入日常的行动中,这时才会出现立足根本,才会有内心的改变,才会生发智慧。03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提出中庸之道,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熟读《中庸》,理解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人与人,事与事的关系,同时在人际关系方面,更能获得有效的智慧。什么是“君子”?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多个维度和多个层面解读,《论语》里面就出现百次。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君子”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联合国提出现代公民的修身目标是: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和君子成就的目标当然是吻合的。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真正伟大的作品不会告诉你如何去感觉,不会告诉你从哪里开始,从哪里去结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它只是创造空间,让那些思想和感受自由的生发。可以说《中庸》里这段话(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把学习与君子的关系说得最透彻,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通过学习达到了广博的境界而又去求证那妙不可言的精微之处;从而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过往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知识;崇尚厚道,崇尚礼节。也就是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途径。如果说“尊德性”是目标的话,那么只有通过“道学问”这条道路才能够实现。参考文献:卢飞宇,努力也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