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孔子的儒家精神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648018.html
据历史记载,孔子从芒砀山西行周游列国的漫长路途里,遇到的艰难和困厄接连不断:匡地被围、陈蔡绝粮、桓魁伐树,处处碰壁,惶惶如丧家之犬。困苦和艰难中,圣人总会想起曾经在芒砀避雨的幸福时光,也更多地增强他前行的力量。夫子山上的夫子崖,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膜拜歌咏的圣地。石崖滴翠,沾染了圣人的灵光也就有了丰沛的文气。明江西人徐即登生性愚钝,屡试不中偶经芒砀山下夫子崖,至夫子庙小憩,突然茅塞大开,万历十一年高中进士。他在夫子岩下的感悟:芒砀山中王气浮,宣尼车辙昔曾游。何年洞自神工凿?今日岩为夫子留。峭壁谁曾攀绝项?遗经我亦愧前俦。登临窃幸宫墙近,安得诗书笑项刘。夫子崖前,幽雅肃穆的夫子庙,坐北朝南,由启圣殿、东西配房和大成门组成。院内两株古柏参天耸立,三通石碑分立两边。一棵柏树与石碑紧紧相拥,碑角浸入树的媵理密不可分,柏抱碑不离不弃,显得深情依依。另棵柏树在清代被捻军的战火焚成焦黑,可这枯树上却让温柔的春风唤回,吐出几枝新芽,长成参天大树。先师孔子端坐在大殿以内,凝望着外面台阶上的矫健云龙。孟子、颜回、子思、曾参这四位是其他文庙尊祟的四配,可这个夫子庙与其他文庙不同,他的两边是颜回、子路,子贡、冉求,这四配是跟随圣人在此避雨的得意门生。他们四位曾千里迢迢,跟随孔子来到芒砀山,把音容笑貌留在了这里,这里的人们便雕刻塑像纪念他们,把他们的魂魄留在了这里。就连东西庑房,也曾经列满了孔门弟子七十二贤的雕塑。也许大成先师坐在这儿,只有四配相随多寂寞,善解人意的山里人就把七十二贤也请到这里。这是孔子杏坛讲学的福祉,相信他们聚在这里更会如鱼得水,外面的冷雨凄风都被挡在了洞外,他们还惧怕什么呢?夫子庙虽只是一处小院,建设在隆起的山坡上显得别样雅致。庭柱上的楹联装饰飞金流丹,立意高古,书法苍劲,古朴风雅。细品咂摸细细体味,就能感悟一些儒学的精髓。宫墙数仞不得其门终外望,砥平直矢能由是路即中行。近圣人居若此其甚,中天下立无得而逾。德配天地备高明博厚之大,道冠古今统二帝三王之传。孔子的思想立足于周礼,吸纳于殷礼:核心在仁,体现在礼。《论语·为政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最高的政治思想,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是礼的根。礼严肃形于外,乐和顺存于内。然而,孔子在《论语·小佾篇》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进而在《礼记·中庸篇》明确“仁者人也”。仁就是爱人。所以孔门得意弟子颜渊问仁时,孔子答称:“克己复礼为仁。”具体做法《论语·颜渊篇》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中记载仁的谈话有百多条,但仁到底是什么呢?和老子的道一样,成为高深莫测的东西,只有身体力行去领悟和体会,慢慢接近它的广邃和精髓。从夫子庙的这两幅言简意赅的楹联中,你会感到穿越时空的孔子恍然而来。孔子儒家学说的最高标准是中庸,中庸之道是什么呢?在人伦上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在政治上《礼记·缁衣篇》言“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在行为上过犹不及;在教育上《论语·先进篇》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在孔子眼里,切合乎中庸之道“中立而不倚”是至高极难的一种美德。凡中庸之道讲不通的,就归到天命。高远莫测的叫作天,无可奈何的叫做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自己到五十才知道天命。天命又可牵扯到老子的道,道是不可言喻的,天命自然也是不可名状的,这应该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得出的结果。老子自然也是到过芒砀山的。公元前年前后,吴楚之战不断,老子就骑青牛到沛地隐居,从苦县到沛地,芒砀山是必经之路。慢悠悠的青牛载着神色悠闲的老子,级起的平原上连绵清秀的芒砀山就映入了他的眼帘。老子把青牛撤在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倚着一块暖融融的青石睡觉,山岚轻轻溜过,艳阳级抚摸,战乱中的老子甜然入梦。阵阵鸡黍的浓香飘然,哦,几张淳朴的笑脸,奉送上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饥饿的驱使很快传送入肚,真是难舍点滴。困意依然,他打了个饱啊后再次沉沉睡去。醒来的时候,老子惊奇地又看到张张熟悉的笑脸,恍然悟道:“甜美鸡黍,留在梦中尔。”众人大笑。老子赶紧谢过芒砀父老的盛情款待。而今,芒砀群峰高山头上就形成景,从东而看似孔子端坐讲学,从西边看如老子斜卧悟道,孔子与老子如此自然而然在这里相遇,堪称天下奇观。相对于老子的理想境界,孔子却留下更多做人处世的哲理。“学而时习之”是最好的学习公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最坦诚的科学格言。他的人生三戒又是如此语重心长:“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乃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在谈到自己的一生时,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壮而不立,生席贱也:老而不助,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就会无所作为;中年的时候不干一番事业,将庸碌贫贼一生:年老的时候不提携人才,将忧郁孤独死不瞑目:有钱但是不去施含穷苦人,那么和穷人就没什么区别)。他以自己的睿智和坦诚,成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也算“天命所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