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德的关系是什么仁义礼智的来源是什

《传习录》里,陆澄问王阳明:“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也就是,仁、义、礼、智,是因为“已发”而有吗?

这里的“已发”是指《中庸》里说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然后陆澄又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这其实是指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所以“恻隐”是指的‘仁’,“羞恶”指的‘义’,“辞让”指的‘礼’,“是非”指的‘智’。

其实讲了这么多心,无非讲的还是一个心,只是显露在外的德性不一样而已,所以王阳明回答说:「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

它们都是从自己的本心自性中发出,所以说“因已发而有”。

其实不只是“仁、义、礼、智”,其它的“温、良、恭、俭、让、忠、孝、勇、信”等等,都是从自性中发出。

所以,心即理,心里头一切具足。明白了心,那些外在的德性,全部都有了。

所以那些悟道的人,会显得特别的有德性,不管面对什么人事物,都能自然具备那些品德。

所以不要在那些品德上用功,品德有很多种,你是学不完的,要能一以贯之,只要明白了心,那些品德自然全部具备,所以不要舍本逐末。

所以王阳明说:「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引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意思是说,好比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父亲时,自己的身份是儿子;面对儿子时,自己的身份又变成了父亲;面对老婆时,自己的身份是丈夫;面对爷爷时,身份是孙子。

身份可以有很多个,但我始终还是我,并没有因为多出一个身份,就多出了一个我。

那些无穷无尽的品德,就类似于这些身份,而这些身份的生出,需要遇到与之对应的人,也就是需要缘起,比如遇到父亲,身份就是儿子。

所以身份因缘起而有,那些品德也是如此,品德的生出,也需要一个缘起。

因为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是未发之中,所以不会自己发出品德,所以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不自生,所以不会自己生出品德。

但本心自性遇事时,也就是有了缘起,就会随感而应,从而生出一个念头,这就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就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时就是“因已发而有”。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8%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