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www.xftobacco.com/zzbb/myjd/m/1242.html汤殷权《论语》讲义(原创)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不困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耳顺了,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超出规矩。”十有五:十五岁。有解“有”为“又”,亦可。不逾矩:不超越规矩。讲义:一、此章是孔子自序其生平心学以渐而进之功,只重一个无息之心,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句同看。孔子说:“凡人为学,当先定志向,继加体验,终归纯熟。不可躐等(liè,超越。超越等级,不按次序)而进,亦不可半途而废。”二、这几个境界是依次达到的,但一个比一个高,臻(zhēn,达到)于至善。志于学:是立定志向,永不再变。即《大学》所讲的“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是止于某处。止于何处呢?《大学》云“止于至善”,达到极善的境界才停下来。那么,有几个人能达到极善之地,德与天齐呢?几乎没有呀!所以“知止”就是指定一个方向,实际上是教人永远不可停息之意。学:学“圣学”而已,即学先王之道,君子之道,后人又称之为“孔孟之道”。今人谁不学?但不可谓志。果真能立志,便不会停息。程伯子(程颢)曰:志立而学半(立定了志向,就等于学习了一半)。立:是“志”的坚凝处,是所守之固。孔夫子在“志于学”之后,一辈子再也没有改变,他心体刚健,私意不能侵,外物不能夺。任它纷华曲学,摇撼不动。任它贫富贵贱,也摇撼不动。非如此,不可称为“志”,亦不能“立”。有人讲“立”是立于世。乃“不知礼,无以立”之立,亦有意思。不惑:是于理无不通,心里相信,无从起疑。《论语指月》原书批注:“立”与“不惑”同是不蔽于欲,但有毅然、畅然之分。(毅然:大约有刻意的意思。畅然:是很自然了)知天命:天命指天理,天道,不指“气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此说明一点:在大量解读“四书”的古文献当中有个现象,就是一旦讲到“天”、“命”、“天命”等处,都是长篇大论地论述、引证,比其它章节要长chang得多。我认为不可深陷其中!《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对于这些,孔子是很少谈及,或者根本不说的。因为,《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可以讲一些高深精微的道理。对于中等智慧以下的人,是不能讲这些的,因为他们不仅听不懂,甚至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而现实中很多人呢,恰恰对于这些津津乐道,对于那些简单的、好懂的、容易做到的,反而不去深究(在做着的时候,反而是无穷深的),不去力行。正如《中庸》所讲“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意思是:自以为贤和自以为聪明的人,觉得圣人所讲的很简单呀,我都明白了,都已经做得很好了呀,就不努力去做了;那些自以为笨的人,却说这标准太高了,我做不到,就放弃了。所以,世上真正能够行道之人,是很少的。我个人的感觉和建议是:要把我们自己当成一般人(中人以下)看待,对于“天”、“命”、“天命”等,先不要深究之,就理解它为天理、天道、自然规律即可。人在天地、大自然中生存,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当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对天地有所敬畏,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是最高准则。所以说“四书”都还没读过,就去学习“易经”、“道德经”,那一般也是读不懂的。《论语》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请诸君深思、明辨之。耳顺:顺是顺和,无逆,无悖。眼、耳、鼻、舌等器官,耳是第一感官,眼、鼻、舌有休息的时候,耳却没有,它随时随地能够听到。所以这里是举一“耳”代表其他,是耳顺、眼顺、鼻顺、舌顺、心顺、身顺。相反的,这不好吃那不好听,这不好看那不好闻,不符合我的习惯、我的口味、我的心思,都是不顺。可想而知,耳顺是多么高的修为境界。从心,不逾:随心所欲地想,随心所欲地做,都不会超越规矩。比个例子来说:就像写毛笔字,一开始都是在方格之内练习写字,要求不能出格,笔画工整,结构合理。经过若干时间的苦练,达到纯熟之后,就可以在白纸上面写字了,虽然方格没有了,但他的字依然是排列整齐,笔画工整,结构合理。方格跑哪儿去了呢?跑到他的心里去了!外表看起来没有方格,实际是有方格的,他心里有方格,所以他再怎么挥洒,都不会出格。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三、以上每一种境界都是不间断修炼出来的,不是它自己长出来的。一生之中,只有不间断努力,才能有成就。所以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不可骄傲自满,更不可自以为是。这几种境界可不是说年龄到了就能达到了,绝不是如此。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加强修炼,那么,长到老也是个“老不死”(语出《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运行是一刻也不停息的,君子也是强迫着自己,使自己的修为像天的运行一样,一刻也不停息。《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云:“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君子珍惜时光用以学习,且把学习的东西及时地加以运用。所谓“学而时习之”。四、敲黑板了,这里是个重点:在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不逾这几种人生修为的境界中,学者首要做的是“志于学”。因为只有志于学,才能钻进去,才能有所感悟和体会,随后的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不逾这些境界才能出来。如果未立志,不去学,不去修炼自己,“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不逾”从哪里来呢?难道仅仅是从文字里钻出来的?是玩文字游戏玩出来的吗?所以,学者必须重视“志于学”,从这里做起,自强不息地修炼自我,则如水到渠成,“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不逾”才可渐次自来。到那时,对于这层层的境界就自有体会,在此不必对其夸夸其谈。顾宪成《四书讲义》: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试看入手一个学,得手一个知,中间特点出“天命”二字,直是血脉准绳一齐俱到。曰志曰立曰不惑,修境也。曰知天命,悟境也。曰耳顺曰从心,证境也。即入道次第亦纤毫不容躐矣。提这学字乃与人指出一大路,以为由此,虽愚者可进而明,柔者可进而强,但念克奋,自途人而上个个做得圣人,夫子所以曲成万物而不遗也。提这矩字,乃与人指出一定准则,以为到此,虽明者不得自用其明,强者不得自用其强,但一丝稍歧(偏差),总犹是门外汉,夫子所以范围万世于无穷也。《日讲四书解义》:孔子为生知、安行之圣,而其功夫绝无间断,其效验亦以渐臻然。则人欲希圣希贤,可不先立其志,以渐期于有成哉?五、对于年龄的称呼并成语。志学之年:汉语词汇,指15岁。而立之年:成语,指30岁。三十而立:成语,三十岁始能自立于社会,并有所成就。不惑之年:成语,指40岁。知命之年:成语,指50岁。耳顺之年:指60岁。亦称花甲之年。从心所欲:成语,完全顺遂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亦作随心所欲,恣心所欲,纵心所欲。古代对于年龄的称呼大约还有: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tiáo年;男孩8岁——龆tiáo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jī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男)——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ài服(指从政)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90岁——耄耋màodié之年;90岁——鲐tái背之年;岁——期颐,又称为“人瑞”。(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