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没有领导能力,关键看他有没有读过

前不久办公室有个老前辈问我一个问题:“小花,你觉得我的领导能力怎么样?”当时我是这么反问他的:“哥,你读过《中庸》吗?”《中庸》被称为“大人”之学,孔门之“心法”,所讲述的内容是如何应用儒家治世之学。古人有云:读四书,《大学》为始,《中庸》为终。这也就是说不读《中庸》就不知道儒学的精微,就不知道一个“大人”的德行和思维。所谓的“大人”,实际上就是领导者。现在的社会里,社会地位成为了是否能够与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位越高的人,赢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而先到最后的,也就成了这个社会里最高级的领导者。至高无上的身份下,最应该保留的,是至诚无妄的心态。《中庸》认为,一个领导者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要想能“中”,就得做到至诚。实际上,就是要领导者发挥自身固有的天性。有些人在充分发挥自身固有的天性下,做到推己及人,从而能站在天地的高度来看待世界,于是形成了系统的世界观和大局观。而有些人,连自己都认识不清,却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要做到充分发挥自身固有的天性,要做到学、问、思、辩、行,而且必须做到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审、慎、笃是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还有下工夫的问题。当然,还要学会与虚伪作斗争,不仅不能欺人,也不能欺心。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时刻以己之心度人,推己及人,在对得起良心的基础上还要为别人着想,合理处事。有态度,有原则,这很重要。《中庸》强调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一个领导者,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现实的情况出发,不能有外慕之心。人处在富贵的地位就按富贵者的样子行事,贫者就得按贫者的形态行事;处在不开化的夷蛮之地就按夷蛮的形式行事,处在患难的境地就按患难中的情况行事。这些都是一个领导者应该思考和采取的大智慧。从实际出发,还必须从低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管你要走多远,都是从身边的第一步开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从最低的第一阶开始的。从实际出发,除了空间的实际,还有时间的实际。最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家庭的支撑,最细小的失误也必然从生活日常中能够找得到端倪。所以现实中有很多贪官落马,也是从家庭问题开始的。所谓时间的实际,一是要随时而中,时时处处做到“中庸”,无过无不及。二是要因时而中,与时俱进,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当然,我们只是说了时间的实际,在《中庸》里还谈到了才能、地位的实际。一般来说,才力不足而自用,权力不足好自专。这样的毛病好发现,也好克服,它毕竟只是一种个人行为。所以就不仔细详说了。最后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思想若是正确了,行为就正确了,事情也就做好了。领导者的思想会遵循客观规律,会在中庸的规范之内。普通人则相反,其思想没有任何约束,甚至肆无忌惮。为何领导者少,普通人多,是因为除自身的修养、认识外,还有个方法问题。在《中庸》里提到了无过无不及的思想方法。也就是说:过者过头,超过了应有的度;不及者不足,未达到应有的度。在现实社会中,确实也有这样情况:聪明人容易过头,而愚者往往不足。那么怎样做才适度呢?《中庸》认为要做到即智、宽、刚、庄、密。其中聪明睿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等是描述具体的德行,而临、容、执、敬、别等词指的是德行发挥其效能的“度”,倘若不能以中道来行德行,德行就会“变味”,甚至走向反面。至于这五个标准,大概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吧!所以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大领导。读完《中庸》,才知道当一个领导不容易,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一切惟中是求,惟中是律。假如人生时时刻刻、是是非非都要这么“中庸”处理,失去了自己的爱恨情仇,不也是一件不幸的事。能任性而活,就算做一个普通人,也是人生一件幸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