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里,我们谈论了《中庸》的心法总纲。
为什么说它是心法总纲?从儒家文化说起:儒家文化的精神核心,凝结在《中庸》里;《中庸》的心法总纲,在全经的第一段落里。而第一段的要妙,却是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里,其重要性,值得再三琢磨、参悟奉行。
我们对这三句话印心,我们就已明悟了“生命的”一部分“真相”,而更多的“生命成长密码”,需要详读《中庸》经文,用心体悟,值得每句、每字去“参”。因为中国的古文:意在言外、极至简约、蕴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
接下来,我们去思悟《中庸》下一句经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道”:它是每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首先要去走的路。它是一条“心灵回家”之路。“回家”,就是回到至真至纯至善里,回到我们纯真污染之心里,回到我们的自然灵动里,回到我们的真诚仁爱里……
成长,有成长的指引;
成长,有成长的规律。
成长,有成长的道理;
成长,有成长的践行。
每个人,都在生命里探寻,或被动审思,或主动求索。正如儒家所说“求学以明道,格物以致知”。每个人,都在无意、有意的朝向生命的成长,在灵性的最深处,其实都是一个“趋光的生物”。
而“光”是什么?“光”在哪里?
光,是生命成长路上,方向之指引;光,是生命成长路上,成长之资粮;光,是心灵成长之标的。
于个体外部的成长资源而言:光,是圣贤之智慧,圣贤之教引,圣贤之视见,圣贤之德行,圣贤之格局,圣贤之爱能,圣贤之心量……
于个体内在的成长进路而言:光,是意识之清明;光,是真善之至美;光,是生命之真知;光,是心灵之依归。
“光”只是一个比喻,其内涵可以非常丰富。而“名可名,非恒名”。替换一个字,“道”,也不损前面的定义。我们需要光,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每个人,穿行在生命里,都拥有个体生命的原生孤独性,以及在生活里、抉择里,有许多的迷惑。我们渴望成长,我们需要依靠智慧的增长、勇气的增加、心灵的安定。
内在资源,我们都是具足的,但是需要自己往内去开拓;而外在资源,需要我们自己去寻觅,一个人不大可能不经由外在学习而明“道”。
在中华文化系统里,有关个体生命的成长、集体意识的进化与升级的智慧,并不是那么难找。而《中庸》就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无论我们学习与不学习《中庸》,我们都时时活在中庸之道的世界里。因为“人是被文化所塑造的生物”,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中国文化所构建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否走形,未失其根);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中国文化所浸染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否透彻,未失其本),我们的精神结构,本就是属于“中庸之道”的,无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是热爱,还是排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是“道”和我们生命成长的内在联系性。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