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评价 >> 知所先后则近道

知所先后则近道

公益中科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5/content_20140087.htm

精神第一还是物质第一?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能不能做到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辩证统一?这些都是极其平常的问题,同时也是不容易弄明白的,弄明白了能不能真正在现实社会中践行?践行的时候是只能坚持一会,只能断断续续的做,还是可以一直不间断的做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个说高深一些属于哲学问题,属于世界观问题。说通俗点就是怎么样的活着才是更美好。

孔子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把什么摆在前面,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弄清楚这个很重要。要摆这个顺序,先一定要明白“我是谁”?因为你所处的环境位置,具备的条件、存在的各种因素等等决定你先做什么就可以取得好的结果,你必须先做什么才可以达到目的,或者说你在这个环境里只能做什么才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更美好生活,不然你只能是徒劳无功,甚至是适得其反。

“因材施教”的意思是根据“材料”来进行施教,不是自说自话,不是“对牛弹琴”。

先弄明白“我是谁”,你就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会“知所先后”,就不会好高骛远,不会无头苍蝇乱撞。当然我们弄清楚自己是谁,并不是要我们永远就停留在原地,就“认命”,就什么也不干,就听天由命。明白自己处的环境,辨别清楚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分期清楚条件、因素这样才能找到通向“更美好生活”的适合自己的道路。

如果自己想办一个大学,通过分析自己,分析身边的事物,现实情况是一时半会还没有能力去办,那么我们应该从现实基础的开始做起,积累经验资源和资本,当达到“可以”办大学的时候,我们再毫不犹豫的去办,这个就是“知所先后”,就是明白自己是谁。

“我”是一个人,人是可以“随时变化”“与时俱进”的,把自己“画”在一个框子里圈起来,那是“封建”。认清自己是谁,不是裹足不前,不是自我泄气,说什么“命不好”、“运气不好”、“家庭出生不好”、“社会环境不好”等等,这些客观原因不能否认,但是我们有没有“尽人事”?我们看看长征精神,那是什么环境,什么条件,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革命为什么会成功?“非力不足也,汝画也”。一个人认清自己绝不是为了“认命”,而是为了知道“先干好什么”。

自己有的这些在当今社会能够干什么,没有的应该在当今社会怎么去补齐。发挥好自己的长处,补足自己的短板,这样你在社会里就可以不断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认清楚自己不是只认识自己身边的事和物,不是坐进观天,不是自以为是夜郎自大,还要放眼整个社会,看当下的时代,明白什么是“时”,什么是“势”,要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善于利用有利的“形势”成就自己,获得美好生活。“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认清楚自己,认清楚他人,认清楚社会,认清楚世界,你就可以“能立能达”不会被别人“钓鱼牵引”了。

当今社会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阅读传统书籍,绝大多数不是为了研究,不是为了做学问。

普通老百姓学习传统文化,一个就是“鉴古知今”,能够获得古人的智慧,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现实生活遇到的问题。再者就是能够精神上充实自己。所以不要把学习热爱传统文化的普通老百姓和在大学研究机构的纯粹做研究的学者去比较,以此来品论学者和普通百姓的水平高低。“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谋的是不一样的,就像编辑教材的人和在学校使用教材教学的人是不能等同的。老百姓学习传统文化要的就是应对当下,能够汲取传统的优秀,能够运用所学直接在当下获得美好生活,能够解决现实生活遇到的追求物质丰富和精神丰富的问题,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研究而研究”,若是真的比学问普通百姓肯定是不能和坐在办公室整天搞这个研究的专家学者去比。可能专家学者他们是古人书籍原原本本的“照着讲”,普通百姓是需要创造性的“接着讲”,接着讲,需要有变化,有扬弃。照着讲必须严肃对待传统典籍,必须一丝不苟,接着讲必须吸收转化为我所用,用自己的理解去延续更新。

要做到“知所先后”先要“知”,如何才能够“知”呢?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好学”,就是学而不厌,就是见贤思齐。不要把自己限定死,不要以为学习了一家之言就拿着这家之言观察世界,指导全部生活。真理是和谬误相比对斗争才发展起来的,美是和丑相比对斗争才人们认可接纳的,唯心主义是和唯物主义相比对斗争才能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不要排斥现代哲学思想,从事文化艺术的人也不能否定从事经济工作、科技工作、农业生产者的贡献。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极高明”也要学会现实生活中的“道中庸”,这样才是“一以贯之”,才是真正的统一完整的认识。

厚此薄彼、执一不化都不是真正的“开放精神”,不是真正的现代文明,都是“封建固化”的残余遗毒,绝不可能学而不厌,更不可能有真知真识。所以要“好学”必须拥有开放的心胸,有了一颗海纳百川的心胸才可以真正的学而不厌,才可以好学,有了学而不厌的精神,就可以“近乎知”了,这是“知所先后”的第一个知先后。孔子说“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是对当时多数普通老百姓说的,他是根据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才这么说的。管子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都是要懂得根本和枝节的先后关系。当下很多学习传统书画的人,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的书写绘画,精神确实值得钦佩,但是多数爱好者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停留在爱好上,艺术成就却很少。爱好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一旦成为全部就是事业了。如果要把爱好当成事业就要做好为了事业奉献一生的充分准备,做好淡泊名利清贫一生的准备,做好好学不厌,不耻下问的准备。“先之、劳之”而且还要“无倦”。光有“劳之无倦”,没有“开放心胸”这个“先之”,其结果就只能是苦果。孟子说:先立乎其大,此为大人而已矣。不具有大人的心胸想成为大人,想干成大的事业,立大的功业,创作大美的文艺作品,这个可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知所先后,先要知的先,我以为就是这个先。

(李多善随手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