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闲时翻书君图片源于网络,侵删提起中国的哲学研究,会想起冯友兰,想起他写的《中国哲学简史》。01近来偶然读到宗璞回忆父亲冯友兰的一篇文章,写到冯友兰晚年在病痛中,仍一直从事《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工作,对于把自己的思想酝酿成文字,看得比生死还重。宗璞提到,一次医生来给冯友兰检查后,冯友兰忽然对宗璞说:“庄子说过,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张横渠又说,生吾顺事,没吾宁也。我现在是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冯有兰做中国哲学研究,相信中国哲学的价值,他对生死的态度,正说明了他研究的东西对他思想的影响,而这些反复推敲和琢磨的“思维”也帮助他到达了不一般的思想境界。图片源于版权方02若说哲学的含义,我认为是对事物看法的归纳、提炼,这个“事物”,大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期望;小到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被哲学纳入其中。粗略地说,哲学是一门影响人思想和认识的学问。哲学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各种“意义”,或者说是目的。对于人生的意义,历来是哲学家要面对的一个课题。冯友兰说:“人生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人生是有意义’的。”他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图片源于版权方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是普通人都有的,冯友兰认为的道德境界是“重义轻利”“所作为皆能为社会谋利益”。而所指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则是“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间”,是古来大圣大贤所达到的境界。这四个境界所涉更多是精神上的高低,而并不是比较一个人贡献的大小,所以冯友兰解释说:“圣贤虽和众人不同,但他达到道德和天地境界,不必做一些标新立异的特别事情。他所做的事其实还是普通人能做的事,不过他的认识比一般人高而深,故任何事对他都能发生特殊意义,此即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图片源于版权方03单从这一句来看,可见冯友兰是推崇“儒家”的“圣贤思想”的,或者不妨这么说,他对自己的道德世界是有所追求的。对夜间出航的船来说,海上的灯塔为它指明了前行方向。人的思想也像一艘独自航行的小船,在世俗的海洋中漂泊,每个人终将找到自己航行的方向,哲学就是这海洋上的一座座灯塔。从冯友兰对宗璞所说的话中,我认为他很明确自己的灯塔是什么。四个境界中,不敢说他到没到达第三境界,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超越了功利的境界。图片源于版权方04对于“功利境界”而言,还有什么比一个人的生死更为重要的事情呢?因此,如何看待“死亡”,是评价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世上没有不怕死的人,但对死亡的理解却有所不同,正如那句话说的“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论及死亡,其实还是要从“存在”上去说,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内心是否有一种明确的价值取向,以及自己对这种价值的认同感。普通人很容易陷入到价值的陷阱里去,把“价值”简单地同“金钱权利”关联起来,这种价值取向不能说有什么问题,但这么理解人生,实际上是局限了自己的“视野”,把人生放在“名利”的海洋中,任其上下浮沉。图片源于版权方那么更高境界的“价值”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能够独立于外界而存在的。譬如说,当这个世上只有你自己时,坐拥全世界的财富还有什么意义吗?没有,人人争抢的钞票和黄金,变成了没有价值的破铜烂铁。所以说,依赖于外物存在的价值,都不是可靠的人生追求。图片源于版权方在这个层面上,进一步说生死,决定了一个人面对死亡态度的,是价值观。宗璞说冯友兰在年初,每次住院,总爱自己吟一些古诗,其中有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啊,之于这个世界,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不过是匆匆过客,但对于冯友兰来说,他认为自己的一生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就是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自己的“思想”。医院治疗呢,目的就在于他还有未完成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个“未完成”的价值,不是别人给他的,而是他自己定义的“价值”。05宗璞说冯友兰常常和她讲解一句话,这就话是:“人与天地参。”冯友兰的讲解让我很受启发,把它写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与你共勉:(引用)《三字经》说得浅显,“三才者,天地人”。既与天地同,还屑于去钻营什么!以文为心,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