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论语中的丧祭思想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把事物归类,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对于研究《论语》而言,这个办法特别管用。比如《论语》中关于丧葬的文字很多,孔子谈论过这个问题,孔子的许多弟子也谈论过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文字集中在一起并加以分类,就能看出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对这个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一、古代人特别重视丧祭中国古代对丧祭特别重视,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家庭层面均是如此。比如《尧曰》当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人认为这段话体现孔子的看法,也有的人认为这段话反映了周朝统治者的想法。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所重民食丧祭”。20、1尧曰篇(节选)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曾子是孔子学生当中最优秀的代表,他被称为宗圣。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深刻。在《学而篇》的第九章,记叙了他的观点,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代五礼二、不敢不勉,临丧要哀曾参的“三省”非常著名。但孔子的“四省”却很少有人提到。下面是孔子的“四省”。孔子在“四省”当中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即对对丧事尽力而为,不敢不勉。『9·15』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父母去世以后,应依礼而葬。当孟懿子问孝的时候,孔子表达了这种观点。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林放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关于礼之本的问题。孔子借回答这个问题表达了他的观点,临丧要哀。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非常看不起临丧不哀的人,因为临丧不哀是对父母的不敬,也是一种不孝。孔子这样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在另外一个地方,孔子谈到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问题。祭祀不可由他人代替。『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的学生子张虽然没有被列入孔门十哲,但研究论语的人知道,颛孙师对孔子学说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认为,人应当“祭思敬,丧思哀。”在《子张篇》中,他这样说“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三、致乎哀而止父母去世,是儿女的最大悲痛,有的子女甚至产生了随父母而去的想法,也有的哭得昏天黑地,什么也不管了。对这种现象,孔子有非常精确的描述。孔子这种描述是通过曾子的回忆记录下来的。『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孔子虽然号称弟子,贤者72人,但长江以南的学生极少,其杰出代表是子游。子游被后人称为南方夫子。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智慧,但能掌握这种智慧的人很少。但子游就掌握了这种智慧。在4.26章中,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而在章中,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这与孔子提倡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一致的。北齐壁画四、父母去世,应守孝三年论语《宪问篇》记载了孔子与子张的一段对话,明确指出三年守孝为古之礼也。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宰予是孔子学生当中具有独立思想的学生,他不赞成三年守孝的做法,他的建议是一年。虽然孔老夫子当时严厉的批评了他,但宰予的建议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赞同。现在守孝别说三年,就连一个月都没有了。《论语”当中这一段文字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看一看。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jī)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宰我)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中关于丧祭的文字还有一些。比如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比如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以后有时间再讨论,今天先写这些。(作者:山东财经大学王蔚)写于年6月12日图片来自网络附:古风一首哭大千作者百丈街人(0611)噩耗突来如雷轰,惊愕疑闷哭仁兄。春日尚对论国事,夏天难得睹君容。温良恭俭谁能比?反躬自省贵笃行。他年若还黄泉遇,再续人间未了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