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简单的国学课中庸里的故事

北京治疗白癜风会痛吗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418/4611049.html

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人们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当时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儒家学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改良,在影响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不断的接受着社会的影响。如果说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需要,那么它之所以历经千载而不衰,则是因为它强大的适应能力。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中庸》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宋代学者朱熹在他的《中庸章句·序》里谈到,《中庸》是“子思子优道学之失传而作也”。整部书论述的是“允执厥中”的道理,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呢?它是做人的道理,是“君子”的最高道德准则。

《中庸》这部书以前读过,在准备将它推荐给学生之前,我又一次拜读了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不希望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为书本所困惑,对学生而言,真正有用的绝不是书上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学生需要的,是真正能触及心灵的东西。我希望我的学生上完我的课,能够开心地说,“我读过了《中庸》,读过了《大学》,读过了《论语》,我知道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互相讨论“今天老师让背的课文还没背会”“《中庸》《大学》我背得比你熟……”之类的话。

于是,我决定尝试走出文本,带学生走进属于传统文化的时代,从宏观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虽然将我们困在家里,但它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中国人民再一次团结起来,让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为之震叹。学生们仿佛一瞬间便长大了,眼界拓宽了,思想也随之深刻了。在推荐《中庸》这本书之前,我带着学生们又一次回顾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从日本援华的物资箱上,学生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深厚情谊,一首《无衣》将学生带回了秦国的战场,学生从歌声中细细品读那份不可磨灭的袍泽之情,悲壮与感动交织在一起,难以割舍。

中国的文化是特殊的,它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的文明,学生们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中或许能有感悟,于是我借机让他们思考,假如世界上没有中国,会怎么样?学生们认真思考,纷纷发表意见。我从他们的答案里,几乎可以切身体会到那种纷乱的,嘈杂的,无序的状态了。

于是我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世界上没有中国,那么和平不在,安逸不在,世界将陷入无序的纷争中。为什么呢?我顺势引出《中庸》这部书: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是崇尚和平的。到这里,算是进入正题,我给学生的目标很简单,简单来说就三个步骤:1.这节课,老师就是来推荐书的,这本书叫《中庸》。2.书好不好看我说了不算,你自己去读,但是读完了你得知道书里写了什么。3.你喜欢的话,也可以向别人推荐,至于怎么推荐,方法自己选。

儒家文化同根同源,在读《中庸》之前,要先读一读《大学》。学生们已经学了《大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许你感受到,儒家学说在不断的变化中得以生存,而始终不变的,是对先师孔子的推崇。这或许得益于其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正是因为这种宗教般的信仰,儒家思想才在浩如烟海的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长盛而不衰。

《大学》为儒家学者铺设了一条进阶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中庸》只说了一件事:修身修什么?

这里,我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物件,宥坐之器。孔子说它是用来提醒君王持身中正的礼器,我希望学生能从这个物件的运行中,体会“《中庸》之道”的内涵。

学生了解了前面这些以后,便可以读《中庸》了,此时读《中庸》,看到的不仅仅是白纸黑字的论述,而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智慧的结晶。学生可以很放松的去读,不必有太多诸如“我看不懂”“我记不住”之类的负担,读过之后内心通透:我把祖先走过的路,又重新走了一遍。强烈对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我们的引路人,孔子的思想穿越历史,指引着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生生不息。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同时又属于所有的时代,直到今日,我们依然聆听着他的教诲,他的智慧,他的气度,他的处世之道,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无论是《大学》《中庸》还是《论语》,无数智者的思想汇聚成传统文化的河流,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