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说道德经之十六致虚极守静笃的道理易经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本章是接着上一章而来的。继续讲的是静极阳生的道理。也就是坤卦和地雷复卦。

不欲盈就是致虚极。

不欲盈是老子惯用的否定式。要从否定式的不确定中求得那个唯一的肯定。

所以不欲盈就是致虚极。就是虚其心。而虚是太极或者无的本体。

虚和静本一体。虚之极则静之极。静之极也是虚之极。

两个角度一个意思。

观复之道,就是易经所言的原始反终之道。也是儒家所言的知止之道。也是本末之道。终始之道。

中国的文明最伟大的地方在于知本。本一而用万。

万物并作,各有其态,夫物芸芸各有其行。人即使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每个物都识得其性。

所以不求其末,而求其本。求得其本,则末可知矣。

这就是观复之道。

就像江河湖海,大江大河沟渎溪水千万条。不可求。

那就求其源头。其源头知,则大江大河沟渎小溪可知矣。

亦犹如大树,其枝叶千万不可求。则求其根本。

这就是观复。也叫知几。也叫道纪。知始则知终。

人们常说从小看大。也是这个道理。

易,逆数的道理也在这。

欲求得未来,必先返回初始。知其初始,则未来可知。这就是预测。

很多人的人生走着走着就歪了,迷失方向了。就在于忘记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是这个道理。

易经的开始太极。道的开始也是太极。

太极就是那个开始,也是常。求常必从最初求。

因为唯一恆常的,不变的就是那个太极。无论在哪里,太极不会变。这里是说的太极本性不变。变的只是时位。

还有一个常,就是所谓的规律。比如每年都是春夏秋冬的顺序。这也是常。但这个不是太极的常。是变之常。

太极的常是那个虚。虚永远存在。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如何求常。自己先要静。

也就是致虚极,虚其心。心虚到极致,就能明心见性。

佛家讲定则生慧。明心见性。儒家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是这个道理的。

这个致虚极能回复人之本性。本性明则无不明。这个明是真明,是良知,是大智慧。

不是后天情欲所带来的情识情见知识。这是偏狭的。科学就是情识情见所带来的。

这个真明,良知,就是那个常。也是真知,是天真。真正的真。真则常。

知常则能达变。以不变应万变是这个理,中庸也是这个理。

整部周易也都是讲得这个理。知常。

知常就是知本。知本才能明用。有本才有用。

事出反常必有妖。反常就是妖。妖和正对。

正是常,妖是变。妖是反常。所以一切变皆来自与不变。

不知常妄作凶。妄作和无为是一对概念。无为就是知常,妄作就是反常。

知常才能容反常。因为反常来自常。变来自不变。所以知常容。以变应万变就是容。容纳万变,而常在心中。

容则公。公就是公正。就是正。知常守常就是守正。易经有个字几乎出现的最多。那就是贞字。

这个贞字就是正,就是常,就是本。

先守住这个本才能用。舍本逐末,舍本谈用,往往南辕北辙,得不偿失,甚至可能反噬自己。

公乃全。能正则能全。守正就是守全。正才能全。因为正就是常。常才能全。太极无所不生,无所不成。太极就是全。

本就是全。本就是一。一就是一切。万有俱在一中。

易经言元亨利贞。但人不是这个顺序。人要想返于常道,如道一样长久,乃至没身不殆。必须先利贞才能元亨。

这是人道和天道不同的地方。

换言之,人必须先修身,先知本明本才能守本,守正,守贞。只有先守住贞,让贞化于内心,心贞为一。才能达变。

所以这是本章的逻辑。

从致虚极谈起一步步的推论。无非是要人知常守常。

知常守常才能达变。

而且更重要的是守常才能没身不殆。与天地和其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