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声慢”来形容《清平乐》这部剧再合适不过了,剧中对宋仁宗的展示是全方位的,从成长到亲政、从朝政到内务、从感情到亲情等各个角度都展示得非常到位。《清平乐》剧情即将过半,宋仁宗的人设已经基本定型了。看着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对比历史上的各种评价,整体上差异还是蛮大的!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这是苏轼对宋仁宗的评价。
《清平乐》毕竟不是正史,是由小说《孤城闭》改编而成的,里面涉及到的历史内容有真有假。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沿着宋仁宗的成长来看看到底真正的宋仁宗是怎么样的。
师“儒”父“道”尊“佛”的教育,培养出又儒又弱的中庸性格
“大臣首启天书以侈其心,群臣曲意迎合,苟图媚悦”(朱元璋语)的宋真宗,在其执政初期,勤政治国、尊儒重教、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打造出“咸平之治”。后期荒废政业痴迷道教,崇尚黄老之学,以“天书”的名义来巩固赵家的统治。宋真宗初期对儒家思想倍加推崇,亲撰《崇儒术论》以推广儒学,并建立了以儒家为主,道家佛家为辅的统治思想。在对其儿子宋仁宗的教育上,也是采取了以儒家为主的教育模式。
宋仁宗自小就是在儒家教育环境下成长,“辅道圣德,忧勤国家”、“闲雅有情思”的晏殊是宋仁宗最主要的老师。在这位5岁时就是创作神童,文采出众品行优良的老师的教导下,宋仁宗的文采并没有很好,但是对于儒家的“仁政”、“孝道”以及“中庸之道”学的是非常的到位的。而自小在宋真宗儒释道三教并行的熏陶下,宋仁宗的性格又融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教的“普度众生”的思想。
自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教育,宋仁宗的性格文弱而中庸,是典型的书生模样,这个在《清平乐》第一集准备认母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其执政的过程中,对于儒家文化融入科举做了非常大的贡献,从人才辈出就可以侧面看出当时儒家文化的繁荣。
对于佛教和道教,宋仁宗一样的非常重视并推动其快速的发展。其《莲花经赞》和《舍利赞》表达了其对佛教的推崇。而其在《崇道赋》甚至说“但观三教,惟道至尊。”在其父亲宋真宗的影响下,三教并存平稳发展在宋仁宗时期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发展。
以儒为主,佛道并行是宋仁宗时期文化的最大特色。而在这一时期的人文,更是深受三教融合的影响,呈现出繁荣的文化景象。
宋仁宗的善与伪:以民为本广纳天下英才却是家国难平和
《清平乐》有一个场景,就是宋仁宗和韩琦在坊间关于“梁家铺子”生存问题的辩论,并延伸到“汴京营生百姓”的政策问题。在宋仁宗时期,老百姓是相对快乐的,官家“优待平民”、尊重“民为万本”、实行“仁政“,打造出”仁宗盛治“,其死亡之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时期的文人是最幸福的,这一时期你能叫出的文人一定比其他朝要多得多:寇准、欧阳修、包拯、苏轼(三父子)、晏殊(父子)、韩琦、曾公亮、文彦博、范仲淹、梅尧臣、苏舜钦、蔡襄、周敦颐、程颢、程颐、沈括等等非常之多。而这些文人学者在当时基本上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宋仁宗在执行其祖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是最为彻底的。
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没问题,但是在军事上问题就非常大的了。这个也是宋仁宗所接受教育体系的缺陷。从小到大只接受了儒家文化教育,耳闻目染了道教和佛教的教育,却没有成体系的军事文化教育,致使其在和西夏军事战斗中屡屡决策失误。空有壮大疆土领域的心却没有能力与之匹配,这算是宋仁宗的一大悲伤。
在感情和亲情的处理上,也是处理得一团糟。被刘太后压抑的太严重,没有处理好朝廷、宫廷和个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在和皇后关系处理,苗贵妃关系处理都很不合适,而最为失败的应该就是和张贵妃的关系以及自己女儿福康公主的悲剧。当然,更大的事情就是对宋英宗的培养了,好好的一个优秀学生被培养成了自己的翻版,非常的不幸。
某种程度上,这和他身处的环境以及教育息息相关。儒释道更多的教育是在于国在于民在于己,却不在法不在军不在情。对于民众和文人来说,宋仁宗是善的;对于军事和家庭来说,宋仁宗是伪的。
儒释道并行体系,北宋怎么样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儒家非常重视经典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名正言顺”为准则,以“仁者”为核心,通过传道授业、解析经典来实现传承文化。先秦时代的道家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提倡“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在唐宋时期演变成了一种宗教形式,更多的是崇尚自然追求黄老理念。而佛学在宋朝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无欲无求”、“追寻因果”和“普度众生”形式为主。
在儒释道并行体系,教育更多的是以儒家为主的,但是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以孔孟为主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体系下,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学子,也会有“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的林逋。但是其文化上有明显的缺陷,就是培养出形态不一的文人墨客,很难培养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才。武将不重视,文将难成才,这个才是大宋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所在。
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追求的必须是文攻武略的大格局。汉武帝时代、唐太宗时代、明成祖时代等等这些守成的帝王,每一个都是文武双重的,在他们的时期,边疆基本上问题都不算太大,都能摆平。把外部环境扫荡了,才可以创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构建北宋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对帝王要文武课程全上,比如让他们有军事战略观。其次是必须培养出大量的文武全才,对于边疆要有足够的力量给予稳定。第三是要有平衡的宗教文化政策,既要利用宗教的力量来稳定民心和提升信仰,也要抑制宗教的从业人员的数量,不要本末倒置。
结语
《宋论》:“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从文人的角度来说,宋仁宗堪称是最完美的帝王了。文人辈出人尽其才,科举制度完善,政治经济科技繁华,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
然而,宋仁宗时代却称不上是真正的盛世,被很多史学家所忽略,毕竟其“政绩”表现平平,疆土不大魄力不足。而在《清平乐》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宋仁宗只是一个简单平庸的帝王,是一个被文人捧出来的“善”“仁”的帝王,却也是被历史显化出“伪”“庸”的帝王,而这些,都是和他受到的教育和环境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