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提倡的中庸之道,也许只是一个人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此语出自论语,但却有《中庸》之韵味。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庸》为孔子嫡孙子思所做,后经宋儒从《礼记》中抽出,形成四书,广为人所熟知,思想与这句话有一脉相承的意味。在我理解,“中庸”思想,是“度”的思想。

孔子说:“在道德情感的问题上,保持良好的平衡和完美的平静—这就是人类真正的完美状态,但是这很少会被发现在人们之间有长久保存的。”孔子说的所谓“人类真正完美状态”我不太敢同意,毕竟时代变了,并且还有西方思想的自成体系的完整的发展的影响。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其实这是很多人的心中的关于评定别人的完美的标准。你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受到的称赞最多呢?

是能力强的人吗?一般不是,因为能力强的人容易得罪人,不论是抢了别人的风头或者是伤害了别人的利益。在我们的文化中一般是不容易轻易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并且从内心去夸奖他的。这是心理学的范畴,感兴趣的可以参考《厚黑学》、《人性的弱点》。是那些老实人吗?也不会,同样的道理,一般人可以做到去平等对待就可以了。总结起来其实是一个成语:欺软怕硬。

暂停一下,说到这里其实很多人会不舒服,如果自己有这个缺点,那么会被因为踩到痛脚而不爽。而一些人是没有这个的,他的性格可能比较平和或者比较有想法,他对这样的话会产生反感。总之,我们喜欢听到的是那些符合我们既定的理念的话语,或者是比较温和的话。强烈的观点性的话语一定会让我们不爽。

这就是孔子说的保持良好的平衡和完美的平静很重要。因为这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原因可能在于那些圣人、得道高僧都是这样的状态。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人其实感觉上也会是这样,一个人说话少,你就很难看透他,看不透就自然有所节制或位居。这就是这部分人的值得敬畏的地方,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其实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很多人物也是这样的性格。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看着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生体验。在有信仰的人心中,或许这就是

人生的最高追求了。但是这真的是我们每个人要追求的所谓“人生真正完美状态”吗?关于这一点,我有一点不同的想法。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人,张居正。这是我最佩服的历史人物之一。之所以佩服他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无畏的改革精神。面对满目疮痍的大明王朝。他没有像严嵩那样大发灾难财,也没有像申时行那样做一个老好人,而是选择了孤身一人的道路—改革。循着历史的长河上寻,我想到了王安石、商鞅。同样的精神,同样的行动,同样悲惨的下场。每个时代都不乏这样的人,为了国家或社会面对的困难没有像孔子教导的那样“乱世归隐”、也没有“遵循古制”。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出最大的努力。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我们没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么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或许是最好的发展方式。因为你人生是一个“稳”,别人给的称赞也是“稳重”。但是在社会需要的时候,我想站出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愿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真正完美状态”。

如果你对文化感兴趣,或者有喜爱的文章或是作者,可以点一下上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