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31日讯(记者苏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又特别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记者采访发现,各省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发展现代科学农业,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推进绿色转型……中国人用勤劳的双手托举起中国饭碗。记者获悉,河南省在今年一月颁布《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其中欧行奇率领团队完成的“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百农选育及应用”项目荣获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获奖。
据悉,百农是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欧行奇团队选育的半冬性优质中筋小麦品种,年通过国家审定并推广应用。年麦播时,已成河南省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万亩以上。年以来,成为河南和黄淮南片麦区第一大品种。目前,年推广面积万亩以上,引领了河南省第十一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
原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对欧行奇教授团队及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多年实践证明,百农抗逆稳产高产广适,是能扛起粮食安全重任的小麦新品种。百农解决了田间和农民的很多实际困难,经受得住多种自然灾害的考验,能省肥、省药、省工,绿色生产、简化栽培。
河南省新乡县翟坡镇杨任旺村村民杨玉平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家里种植了27亩百农,它秆壮穗粗,同样是施一次肥,打一次药,百农的亩产可以达到斤左右,即使是倒伏了依然不减产,种百农每年都增收,我就认百农。”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周继泽研究员用实例证明了百农抗灾能力强、广适优质、稳产高产,是一个让管理部门放心、农民喜欢、收储和加工企业欢迎的好品种。他说,年河南大面积发生小麦穗发芽,多地发现很多品种的不完善粒严重超标,而百农均能达到国家二级麦以上收购标准,受到粮食部门欢迎。加之百农籽粒外观品相好,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高,稳定时间5分钟左右,适宜制作符合大众口味的蒸煮食品,因而广为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所选择。年河南干热风严重,年倒春寒重度发生,而百农的表现均很优良。
最“笨”的海选:一粒好种子的成功率约为数亿分之一
在百农诞生地——位于河南辉县的亩育种田,欧行奇团队开展了数十年的规模化育种,杂种后代种植面积达到亩以上,播种和收获期间有多人同时在地里工作。为避免与优秀性状失之交臂,他们采用海量种植再精准选优的“老实”方法,比如重点组合杂种二代一般要种植15~20万株,田间选择2~3万株,室内考种后保留1万株左右。这种“大海捞针”式的大群体选育,可以提高成功率。正是凭借这种“老老实实”的方法,团队“十年磨一剑”选育出百农。“百农是海选出来的。”欧行奇这样总结百农的“身世”。
欧行奇教授介绍,“大体上需要30多万个种子袋、3万多个橡皮筋、多盒曲别针和多个种子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科技学院欧行奇教授和他的团队深知这句话的分量。
好种子才能大丰收,大丰收才能守卫粮食安全。一粒麦子,从播种到收获,需要一年。而一粒种子的选择,却没有那么简单。育成一个小麦品种,需要8年到10年光景,时间维度自不必多说,仅是海选种子就要付出无法用语言的艰难。
“大家都说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这粒好种子咋选?海选,可以说是大海捞针般艰难……”河南省科技学院欧行奇育种团队的带头人欧行奇教授,日前面对有中国科技传播学会组织的一众媒体记者采访时,手中拿着育种用的牛皮纸小袋子,一边解释一边给大家展示每一个小袋子上边标注的时间、种子的重量、种子所种的行数等等。 “那么,具体如何海选出的,这些几小纸袋意味着多少数据,或者说,海选的比例是多少分之一?”对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好奇,欧行奇教授非常认真且耐心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以年种植和年收获种植为例:
年田间约种植万个单株,年田间收获20.万的单株,经过室内考种后保留15.万个单株。
若按平均每年出1个品种计算,成功率约为两千万分之一。
若按平均每5年出1个突破性品种计算,成功率约为亿分之一。实际上假设5年出1个大品种,只不过是一种狂想。事实上,多数育种人一辈子也出不了1个大品种。
“即便是国内顶尖育种家,一辈子能出一两个大品种,已经是很罕见了。所以,实际育种工作中,出大品种的成功率应该是在数亿分之一。”欧行奇教授表示。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欧行奇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各种艰辛努力为这句话做了诠释。
“年种植15.万个株系,按每个株系平均种植2行计算,今年将种植30.万行,每行的种子需要单独装在1个小纸袋内。”欧行奇告诉记者。
“那么我们日常的工作需要消耗多少物品呢?”针对记者的问题,欧行奇教授介绍,“大体上需要30多万个种子袋、3万多个橡皮筋、多盒曲别针和多个种子箱。” 这些物质的消耗,对于欧行奇和他的团队是不小的压力,成本要-万元。“如果我不干育种,每年坐收种子的知识产权转让费百万元,但我们不能这样想问题,育种是公益事业,为了国家粮食安全,百姓心安,我们河南科技学院和我们每个育种人义不容辞。”欧行奇语义笃定。
道法自然育种灵感取自“中庸之道”
为了一粒种子,呕心沥血,却让人间收获满抱金黄麦粒。欧行奇认为,一切,都值得。 8月17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组织数家中央媒体记者来到河南新乡市,开展“小麦育种专家与媒体对话活动”,围绕“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百农选育及应用”,对话小麦育种人欧行奇及其团队、种子管理部门及种植大户,探讨传统育种手段对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潜力。
欧行奇教授介绍,百农的研发过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据悉,“百农”是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欧行奇选育的半冬性优质中筋小麦品种,年通过国家审定并推广应用。于年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百农具有抗逆广适、稳产高产、中筋优质、节肥省药等特点。
从事推广种子工作已经20多年的新乡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李璐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百农’是小麦育种界杀出的一匹黑马。该品种选育成功的消息迅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一个个种子选择观摩团。年开种子推广大会时我当时即兴还赋诗一首:‘又是一年五月天,种业达人汇百泉。不是美女要出嫁,而是品种太靓眼’。”
欧行奇教授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百农如此受欢迎,跟很多因素有关。尤其是跟我们农业科研育种的传承精神有关。百农系出名门。该品种的母本是“周麦16”,父本是“百农64”。这两个品种的选育人分别是郑天存和茹振钢,在河南乃至全国小麦育种界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我的导师杨永光教授也是其中之一。 为了打造黄淮麦区新一代主导品种,欧行奇和他的团队以多抗、广适、高产、稳产、优质为主要育种目标,年配制单交组合,经连续七代定向选育,终于在年成功选育定型半冬性中晚熟小麦新品种“百农”。
事实上,欧行奇在品种培育过程中提倡“中庸之道”,不走极端,综合、稳健发展,始终围绕对主要病虫害都不会高度感染、对小麦稳产的三要素“抗病性、抗虫性、抗逆性”攻关,实现了小麦新品种在综合抗性领域可贵的原始创新。
在小麦新品种选育手段上,他运用“源流库”理论组配优良杂交组合,采取“超大规模种植、多性状平衡选择、异地多态鉴定、仿真模拟研究”等先进方法技术进行定向选育,丰富和完善了小麦杂交育种的科学理论技术。
我们不妨算一笔账,以“百农”每亩增产斤计算,万亩种植面积,每年就是增产14亿斤,每亩为农民降低50元生产成本,一年就是降低7亿元。 一增,一降,就是“百农”的最大价值。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新品种,回望它蝶变的历程,每一步都是那么步履坚定,每一步都是那么振奋人心。 ——年,顺利通过国家审定; ——年,被推荐为全省示范推广首选小麦新品种,秋播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
——年,秋播面积达万亩以上,成为河南省及黄淮麦区主导品种,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
——年种植面积更是成倍翻番,成为超千万亩的特大品种,引起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的高度重视。
——年被省种子管理站推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品种……
——年倒春寒重度发生,而百农的表现均很优良。
——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获奖。
以问题为导向披荆斩棘不唯权威探索真理
著名科学家的一句至理名言“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适合任何一位在科研上勇攀高峰的人。 “在育种的研究道路上,我们遇到问题,绝不回避。比如,在百农抗倒春寒方面,我们就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突破的。”
“实践出理论,实践出方向,实践出真知。尊重权威,但不唯权威”这是被欧行奇称为人生导师的杨永光教授对他的总结。
杨教授介绍道,“百农就是在大量实践之后才获得的优良品种。前几年,大家都喜欢穗大早熟的小麦品种,觉得这样的品种单产高,但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发现穗大早熟的品种有可能不抗倒春寒。”
据介绍,欧行奇和他的团队的试验田位于新乡辉县市北云门镇中小营村,地处太行山南麓山前平原,倒春寒、干热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常年时有发生,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近百年时间。以往,有些小麦品种不抗倒春寒,灾害年份大幅减产。
欧行奇告诉记者,尊重权威但不唯权威。在育种过程中,我门经常蹲在田地里近距离观察麦苗和杂草的关系,受益于杂草韧性生命力的启发,采取“超大规模种植、多性状平衡选择、异地多态鉴定、仿真模拟研究”等先进方法技术,育成的百农深受广大农民朋友和种子经销商的喜爱。
“而欧行奇他们以问题为导向,倒推原因。据史料记载,一直以来,倒春寒是一个非常难攻克的问题。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们从实际出发,针对问题,一点一点研究,通过选育冬春季生长发育稳健、柱头活力和花粉活性强的品种,实现稳定增加穗粒数。“杨海光教授告诉记者
被欧行奇教授称为人生导师的杨永光教授(右)对在向记者讲述“百农”种子背后的故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据介绍,为了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欧行奇提出“四强”支撑“二性”的育种理念,即根系活力强、光合能力强、综合抗逆强和综合抗病强,协同支撑广泛适应性及高产稳产性。
在提高产量途径上,突破传统的“依靠增加千粒重实现高产”观点,创新提出“依靠稳定亩穗数和增加穗粒数”,培育产量三要素“四四四”即亩穗数40万穗左右、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的结构协调型品种,实现既高产又稳产。
心中有大我躬行大地济苍生
目前,欧行奇团队在百农成功选育的基础上,又接连培育出百旱、百农等系列优良品种,被河南省种子管理站誉为目前省内最具创新能力的小麦育种团队之一 当人们“百农”小麦新品种的出色表现、骄人成绩、强势发展势头而惊叹的时候,可曾想到培育它的领军人物、科研团队,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打拼、战斗? 高大上的实验室?不,他们不具备。现代化的设备?不,他们买不起。
“当时,他们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我就告诉欧行奇说,别人有飞机轮船,可以高速远行,但咱们有双手双脚,我可以慢慢在麦田里观察种子、麦叶等等的变化,麦田的风景才是最美的………..”欧行奇的老师杨海光幽默地告诉记者。 “苦不苦,当然苦,但只要心中不苦,就不叫事。初到试验田,这里原来是养猪场的化粪池。白天吃饭与苍蝇‘虎口夺食’,晚上睡觉浑身裹着蚊帐都成为蚊子的‘口粮’,有时浑身被咬得红肿,都担心中毒………”而今说起这些,欧行奇教授已经是云淡风轻了。
欧行奇教授介绍,百农如此受欢迎,跟很多因素有关。尤其是跟我们农业科研育种的传承精神有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多亩的田地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秋天,欧行奇带着人员先用耙子平整土地,再用小锄开沟,然后再一粒一粒地播种。待到麦浪滚滚收割时,还是这群人,弯着腰,一镰一镰地收割,挥汗如雨,20个人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平均一个人要种20多亩地。
如此简陋的环境,却成功培育了黄淮麦区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的主导品种,让千千万万的农民增产增收,助力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摘得“中国粮仓”的称号。 从事农业领域研究的科学家,更多的时间是在麦田里度过的。“每年春节,大家都举家团聚了,我依然要到麦田里走一走,看一看,蹲下来,手抓一把土,看看就知道,田地是否有变化,心里特踏实……或者,跟我们年轻的博士生、硕士生交流交流思想或者聊聊天,为他们的未来想想,因为我们河南新乡科技学院创办于年,当时在延安,本身就是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我们这里的科研精神也是代代薪火相传。”对欧行奇和他的团队而言,那一片又一片的田地是希望的厚土,更是育种人的根脉.....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