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解析中庸道其不行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如果有一种高深的学问和智慧,人们却认识不到它的存在,不去学习它、信奉它,我们不免会为之感到遗憾。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智慧,它的遭遇就是这样的。所以,孔子才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深的感叹:“道其不行矣夫。”

  我们也许或多或少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都有所了解。他一生秉持中庸之道,去各个诸侯国献计献策,想使当时各个国家的政策法令的实施都符合这种中庸的大道,然而,他所持的大道很少被当时的国君采纳,他周游列国不料却处处碰壁,所以不由地发出了大道不行于天下的感慨。

  为了使他心中的大道能够流传下来,他又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教化世间的普通大众,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中庸之道,不去做那些“逾矩”的行为,从而使得民心淳朴,天下太平。人们只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在这样的国度下,才能安居乐业,生活才会美满幸福。

  然而,世间的百姓其智力水平和思想见解都很普通,能达到中庸这种思想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况且中庸之道不光有天性方面的要求,而且也要有后天的不懈努力,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这就使得想要达到中庸之道几乎是“难于上青天”。所以面对大道不行于天下的社会现实,孔子也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感慨中充满了悲伤和无奈。

  的确,世间的每个人都未必有孔子那样的人生智慧,也没有他那样高的思想境界,所以,能够领悟到中庸之道的高深与奥妙所在的人并不多,而能够“悟道”之后,把中庸之道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法则和修身养性的思想指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的确是中庸之道面临的难以续传的悲剧,也难怪孔子看到这种现象那么痛心。他在为这种高深智慧在当代面临的悲剧命运而伤心,也是为中庸思想不能续传而伤心,更是为世人不知道去学习体会、去信仰奉行这种人生的最高哲学思想而感受到万分痛惜。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是万物的灵长,是世间的精灵,是最具有思想和智慧的动物,并且因为有这些区别于其他低等动物的本质特性,才显现出我们人类的光辉与伟大。然而我们之所以高出其他动物一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懂得思考,而且善于学习,我们有一种勇于求知的热情与渴望,有一种爱好追求人生真谛和世间真理的心性和本能。

  所以,我们也许并不用像孔子那么悲观,既然中庸之道是人生的最高哲学智慧和思想境界,既然它对我们的一生,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在思想修为上都至关重要,那么,我们一定会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求知的欲望,尽可能地去领悟和把握这种人生至道。当我们对这种大道有所体悟有所认知的时候,相信我们的思想境界一定会有所提升,我们的人生智慧也会更加深刻和富有见识。

  德国伟大的大文学家和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论永远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所以,无论我们学习哪种思想,去体悟哪种智慧,哪怕它再高深再玄妙,我们一定要学有所用,不能为学习而学习。

  中庸之道作为人生中的最高学问和思想境界,我们学习和领悟了它之后,绝对不要把它束之高阁,而应该用它来提高我们的道德品行,人格修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作为我们为人世处所必须坚守的法则,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其实,一旦真正领悟到了这种人生的大修为和大智慧,它就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你的思想境界,也会自然而然地在你的一言一行中流露出来。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人生最高思想和智慧的源泉,如果不让其行于天下,真是一件让人痛惜的事。作为一个智慧之士,我们应该去学习它、领悟它,让它成为照亮我们心灵之路和人生之路的一盏永不灭的明灯。

  每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按照正常的逻辑推理,我们接着可能就会去探究其原因了。中庸之道不行于天下,孔子对此深感忧虑,感慨万分。对待大道不行的这种现象,宋代的朱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中庸之道在世间慢慢无人去学习和奉行的原因在于“不明”,也即是他所说的“由不明,故不行”。

  那么,这位儒学的集大成者为什么要给出这样的解释,他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呢?古代有句话叫作“诗无达诂”,即是说对于一首诗,或者宽泛来说,对于一切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其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也许对朱熹的话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朱熹在这句话中说出了中庸之道不行于世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一个就是这种大道是高深的,不是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的,它不会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不去思考,不去领会,就能够理解它深藏的智慧和哲理所在。相反,它孕育于一切事物之中却不见其端倪,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不容易为我们所察觉,只有拥有一双无比敏锐的眼睛,一颗充满智慧的心的贤达之士,才能够捕捉到它的存在,体悟到它的大智慧所在。

  这种大道之所以不“明”于世,之所以不那么容易被理解和觉察到,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和智慧源泉。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道理,那就是能够轻意获取的东西可能是不值得去珍惜的东西。对于中庸之道而言,也是如此。

  朱熹理解孔子所说的“大道不行于世”的观点,一方面在于中庸之道的不明与隐晦,而另一方面是人的“不明”,即对中庸大道所含哲理与智慧的无知。由于世间普通之人的智力和修养水平都十分有限,他们认识不到中庸之道这种高深奥妙、蕴含无限哲理的大道的真正智慧所在。他们对这种大道的“不明”,使得他们一直处于一种低智力的半愚昧状态,所以根本不会去学习和追求这种高层次的人生哲学。中庸之道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甚至也感觉不到。

  既然大多数世人不能明白甚至不能觉察到这种至高无上的大道的存在,那么想要他们去学习和奉行中庸之道更是不可能的事了。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有我们认识到它对于我们的价值与意义时,我们才会去努力追求,积极获取。中庸之道作为人生高层次的哲学智慧,如果把握了它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的人生事业、心性修养,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却未被世间一些人所认识到,这也许正是他们不去学习和奉行中庸之道的深层根源之所在。

  中庸之道由于其自身是高层次的思想智慧,所以它的存在是隐形的,是不明的,是不容易为我们所觉察的,而另一方面,世间大多数人的思想境界和智力水平都是有限的,对这种人生大道是无知的,他们是不明白和理解其深刻智慧和哲理所在的,由于道之不明与人之不明,才使得大道不能行于世,才有了孔子的无奈感叹。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