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思想曾一度被人误解。很多人认为,中庸就是“折中主义”,中庸之人表现为唯唯诺诺,好好先生,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中庸反映的道理不是悲观的而是积极的,它既重视矛盾,又承认统一。它用“中和、中正、至诚……”它的思想塑造我们完整的人格,丰富我们美好的情感,同时又改进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思维方式,从而成就完美人生。
网络图
01
中庸之道,为人处世之法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载。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之道,首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中庸”的“中”,指的是一种既不是太过也不是不足的中间状态;“庸”,一般理解成“用”,有人也把它解释成“平常”的意思。“中庸”就是用中间状态来做人做事,要不偏激、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要适中、适度、恰到好处。与“中庸”相对立的状态,是“过”和“不及”,孔子认为,太过和不足都是不完美的,因此,他说:“过犹不及。”
网络图
中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朱熹曾经举例说,盛夏酷暑时就应该喝冷饮,扇扇子,到凉爽的地方;隆冬严寒时就应该喝热汤,穿棉衣,就着火炉取暖,这就是中庸,就是平常。如果盛夏穿棉衣,隆冬扇扇子,就是怪异,就是走极端,“便是失其中矣”。总之,面对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不急躁冒进,不消极退缩,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把握好分寸,审时度势,从容应对,这就是中庸之道的要义。
网络图
02
《中庸》一书,后世必修宝典
解释《中庸》的著作,影响较为深远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功名、做大夫的必修宝典。
网络图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其味无穷,是实用的学问。内容丰富,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后被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相信这不是偶然。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仔细品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网络图
03
湖畔研学,领读传世典籍
《中庸》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把空放的、冷静的、神秘的、形而上的境界给予道德化。奠定形而上的基础,上通天理下通人情。正解中庸,正行中庸,如此才能如巨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网络图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孔雀城大湖樊登读书会联合举办的湖畔读书会第二十一期,再次特邀王兴瑞老师分享《中庸》读书心得第三讲:“《中庸》纲领”,带领大家在大湖畔探学儒家心性之学要籍。
湖畔读书会
活动时间:12月18日10:00—12:00
活动地点:孔雀城大湖营销中心负一层
主讲人:王兴瑞老师(固安教育工作者、固安一中原校长、历史教师)
招募人数:20位(仅限成人参加)
本周六,我们将在大湖畔静待书友光临,相信在本周的读书会上你一定有满意的收获。湖畔读书会,也期待与更多爱书懂书、热爱生活与不吝给自己人生投资的书友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