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旅游报
近日,细读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青年学者戴有山、王兆雷、贾小东主编的《大学》(青少年版),掩卷而思,良多趣味。该书是一本对中华传统经典典籍进行现代阐释的优秀之作。
《大学》(青少年版)分为上、中、下三篇,对《大学》进行了全新解读。《孟子》一书中有名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何能做到求其放心?作者希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型发展,秉持“绵延大道,守正创新”的理念,以此来涵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该书上篇“吾有何病,圣人便有何药来医”说明了《大学》的经典,体现了“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的重要性。《大学》本来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政论文。唐朝、宋朝以来,随着《大学》中论述的道理经过历史的检验,实现了《大学》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其影响力、知名度与日俱增。尤其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将其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取名“四书”。朱熹认为,《大学》是圣人平天下的根本、常人修身的规模,是为学之纲目和次第,唯此为大,所论的都是天下之大事、人生之大本。朱熹曰:“吾有何病,圣人便有何药来医。”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如何摆脱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如何厚植我们内心的安宁,让我们的心灵达到愉悦的状态,需要书籍的涵养和引导,而《大学》就具备这种功能。认真阅读《大学》,可以实现求得放心的境界。因此,《大学》(青少年版)上篇分12个主题,通过故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阐述学习历史和经典书籍的重要性,对青少年可以起到蒙以养正、春风化雨的作用。
该书中篇“解读《大学》”用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解读了《大学》的内容。《大学》内涵深刻、朗朗上口、直指人心、影响深远。作者为了迎合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围绕《大学》中的核心观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解读。一代大儒王阳明认为,要践行儒家八条目,先从格物开始。格,正也。物,事也。也就是要求我们先正确认识事物,再去学习知识,也就是致知。学习知识必须要有诚意,一诚天下无难事,修炼好了这些基本功。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方能涵养正心的功夫。之后,我们再去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大学》(青少年版)中篇选取了18段原文,通过原文、译文、经典故事、当代价值、启示与思考的角度,从青少年喜欢的阅读视角出发,与实际生活结合,让家长和青少年读者通过阅读经典,更好地锤炼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格修养。
该书下篇“弘扬《大学》的教育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了《大学》的时代精神。早在多年以前,《大学》就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之作。先贤早就告诫我们,先读《大学》,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再读《孟子》,涵养浩然之气;最后读《中庸》,以求方法和智慧的微妙之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该书绵延和弘扬了家国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和历史情怀,这些教育精神有益于现代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立德树人的教育,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大学》(青少年版)的出版,对如何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青年人才乃至国家栋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咸大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