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来品古典美人的韵

北京皮肤病防治医院 http://m.39.net/pf/a_10764697.html

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的美人描写可谓是笔墨分部均匀、人物塑造丰满。书中人物形象各有不同,仔细将书中的美人描写搜集出来看,可以发现曹公笔下几乎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美人。曹公将世间钟灵毓秀的奇女子全都聚集在了他的笔下,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美人图画。

一美人描画重用意象

古代文人多爱用意象来塑造美人,不去具体些出美人的模样,而是爱用一系列的意象来拼接处一个美人的具象。比如“宫腰”、“柳肢”、“秋波”、“葱指”。然后将这些词组拼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秋波湛湛妖娆态”。具体这个美人是什么样子的呢?谁也不知道,但是各人心中总是有各人认同的妖娆美人形象。

书中对林黛玉的形象描写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如果说这二句倒是有“罥烟眉”、“含情目”等具象,后人可以从画上或者书中找出黛玉的具体眉型,或者从戏曲里借鉴出含情目的具体眼神。那后面的“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竟是没有任何具体的形象描写,“两靥之愁”是什么样子?“一身之病”又为什么样?我们都知道生病的人气死不好,长期生病具有顽疾的病人神色更加面黄肌瘦,那从会吃饭起就开始吃药的黛玉是面黄肌瘦的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林黛玉怎么会成为大美人呢?

所以曹公所写的“一身之病”大概是指黛玉行动风流、柔弱,这种写作手法也算是化具象为意象。“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又是一堆意象,又是娇花、又是扶风,实在没有具体的形象。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只能知道黛玉很美,动也美,静也美。最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了,在你还在怀疑一个病秧子怎么能这么美时,作者直接就告诉你,黛玉是比西施还要美、比比干还要聪明的美人。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长相也是众说纷纭,只知西施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但是具体容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就说不清了。毕竟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对美的理解也不同,有人爱“燕瘦”,就有人爱“脂环”,古代的文人将美人之美用写意的方法给大家营造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又是也是为了防止不必要的争论,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黛玉,单一懂得黛玉容貌无法符合大众各自心中对于黛玉的独立审美。

二美人重才情

书中最出名的美人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黛玉的诗句大多新奇耐读,比如“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尘”还有著名的《葬花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偶尔作一首歌颂功德的《杏帘在望》都能让元春大加赞赏,可见黛玉之才情,堪称女中诗仙。

宝钗的视作选题大多古板中庸,虽说这些题目不好作诗,但是宝钗偏偏能在遵循古板的选题中作出具有新意的诗作来,比如“珍重芸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

白海棠“淡极更艳”,用艺术辩证的手法来点明自己的性格为安分守己、藏愚守拙。宝钗的诗风相对于黛玉多了一丝端庄,多了一种仕途出身的文人做派。

通读全书,其实能发现曹公倾心于有才情的女子,宝钗黛玉元春贾敏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就是三春姐妹也都是上过学念过书的,那香菱儿时被拐卖,不曾读书认字,曹公就安排她的和黛玉学作诗。

这些读过书的小姐们大多能因起悲剧的结局引起作者的叹惋,而那些不怎么识字的如王熙凤、赵姨娘,读者对她们的评价就复杂多了,有悲叹王熙凤命苦的,有嘲讽王熙凤自作自受的。

或许是曹公怜惜那富有才情的女子,不忍心读者菲薄她们的命运,所以便将她们安置在那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大观园中生活,塑造她们较为单纯的性格。

三越悲越美

不止是曹公,自古文人都爱将那些才情横溢的小姐看作是自己心里的白月光,将各种风花雪月。凄美动人的故事放在这些小姐身上,比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

古代文人心中的美人形象,或是隐于诗词中,或者是一美人独立于亭台楼阁中,在薄雾蒙蒙中向文人诉说自己悲切的故事。将悲剧性附加在美人的身上,使得她们自身的美和悲剧美混合在一起。在日本甚至还产生了“死亡之美”的文学写作方式,称为“物哀”,在日本小说《源氏物语》中,紫式部说“夕雾迷离犹未散。更逢雨夜倍添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