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知识 >> 中国古代家训名句

中国古代家训名句

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凝聚了古代中国人千百年来积累的教育观念和人生智慧。“家训”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边让传》:“髫龀夙孤,不尽家训。”意为“父母的教导”,即家教。家训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人独有的治家规范。那些蕴含其中的治家、理家和兴家的智慧也是维系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家族经久不衰的“传家宝”。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化兴起,家族意识日渐浓厚。选官制度有重要变化,由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变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是主要依据。人们更加重视“家风”“家声”和“家学”。《颜氏家训》在《教子》《治家》《风操》等章节中就谈到了涵养优良家风的重要性,如《治家》:“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就把治家与治国并论。《涉务》开篇就提到:“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人君子,要能够做一些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事情,高谈阔论、纸上谈兵,是愧对俸禄和官位。“家训”是中国古人特有的治家规范,也是中国文学特有的实用文体。

(一)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段话的大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二)嵇康(—)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贰。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一个人活着却没有理想,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君子考虑事情,总是效仿好的做法,经过认真筹划后,再付诸实施。如果要做的事就是心中最愿意做的事,即与志向是相符的,就要做到心口合一,坚定不移,宁死也不放弃。只怕自己力量不够,期于必成,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如果身心疲倦懈怠,被外在的物质或者内心的欲望所牵累,忍受不了眼前的患难或者心里小小的不快,则会想放弃。想放弃,心中就会挣扎。动摇挣扎的结果往往是由一向难以克服的情感、欲望取胜。由此,造成了半途而废或者功亏一篑而失败的结果。这时,用他做防守不坚固,用他来进攻则太怯弱,与他定下誓约常常会被违背,而与他共同谋划时又常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遇到快乐的事情则控制不住感情,处在轻松的境地时就极度放松,根本无法控制。这样的人虽然天资很好,但不会有优秀的成就;虽然一整年都很勤快,也不会有一朝功成名就的结果。这就是君子叹息的原因啊。

比如,伯夷、叔齐品性高洁的行为,柳下惠令人感佩的信念,苏武坚守节操的品德,可以说都很坚定。所以说,心里没有贪欲而平静,身体没有藻饰而接近自然之道的人,才是最能坚守理想的人!

(三)颜之推(—)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颜氏家训》名句: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和善良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入有芝兰的房间里,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得芬芳;与品德不好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得有臭味。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这句话的大意是:就算你积蓄成千上万的家财,也不如自身有一技之长。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这句话的大意是: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里拿着蜡烛走路。

学贵能行。

这句话的大意是:学习贵在能够去实践。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这句话的大意是:生命不可以不珍惜,但是又不可以苟且偷生。

(四)包拯(—)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这段话的大意是:后代子孙当官有犯贪赃罪者,不能放回老家;死了之后,不得葬在大墓中。如果不遵从我的意愿,便不是我的子孙。

将这段话让儿子珙刻石,竖在堂屋东壁,以警示后世子孙。

(五)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做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六)司马光(—)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这段话的大意是:为人之母,不怕不慈爱,怕的是只知道疼爱子女而不懂得去教育子女。古人说:“慈母败子。”母亲溺爱子女却不能教育子女,使子女沦为坏人,陷入恶迹劣行,最终受到惩罚,引出祸乱,自取灭亡。毁他的并非他人,恰恰是做母亲的害了他。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可胜数。

(七)家颐(生卒年不详)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教育孩子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引导他的秉性,拓展他的志向,培养他的才能,鼓舞他的勇气,克服他的毛病。这五点,缺一不可。培养子弟就好像养植芝兰一样,既要积累学识来培植他,又要积累善良美好的情感来滋润他。

(八)袁采(?—)

袁采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是古代私塾训蒙课本。

《袁氏世范》名句:

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

这句话的大意是:道德高尚者,做什么事都能成功;学问渊博者,写文章一定富有文采。

厚于责己,而薄责人。

这句话的大意是: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

这句话的大意是:家业成功于忧患和畏惧,破败于松懈和大意。

觉人不善知自警。

这句话的大意是:若与品德不良者在一起,自己要知道警醒。

小人当敬远。小人为恶不必谏。

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对社会上的小人要敬而远之,小人做坏事也没有必要规劝。

(九)张履祥(—)

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若子弟在家庭不敬信父兄,在学堂不敬信师友,欺诈傲慢,习以性成,望其读书明义理,向后长进,难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忠信笃敬,这是一辈子做人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在家里不尊敬信奉父兄,在学校里不尊敬信奉师友,用狡诈的手段骗人,看不起人,习以成性,期望他读书明理,日后有所长进,实在太难了。

(十)朱柏庐(—)

《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朱子家训》名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段话的大意是:一碗粥一碗饭,应当想想花费多少人的劳动,得来多么不容易;即使半根丝半根线,也要常常想到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这句话的大意是:应当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不能到口渴时,才去挖井取水。

(十一)李毓秀(—)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这段话出自《弟子规》,大意是:不努力去做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的事,只读书,只会增长浮华不实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如果只是努力地去做,不读书学习,听凭自己的见识做事,就会偏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明事理。读书的方法,要做到“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本书还没读完,就不能开始读另一本书。读书要有计划,读一本书要有宽裕的时限,一计划好就要赶紧用功,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有疑难的问题,随时用纸记下来,向师长请教,以求得确切的理解。书房要整洁,四周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笔、墨、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把墨条磨偏了,这是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字写得不严肃,这是思想浮躁,心定不下来。排列书籍,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归还原处。即使遇到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不是圣贤的书籍,就要排除在外不看,别败坏纯正的志向。不要自甘堕落,也不要瞧不起自己,圣人和贤人的境界,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而达到的。

(十二)曾国藩(1—)

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扫,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

这段话的大意是:从前我祖星冈公最讲求治家的方法,第一是早起,第二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第三是不忘扫墓,第四是善待亲戚邻居。所有亲戚邻居来家里,都会恭敬接待,有急事就接济他,有诉讼会帮他排解,有喜事一定庆贺,有病一定问候,有丧事一定会去吊唁。除此四件事以外,对于读书种菜等事,尤其要时刻留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