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中庸,本是中国一门古老的学问,“中庸学”却是一个新课题,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心理学”。中庸学的横穿出世,发出了心理学最强中国声音,为心理服务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开启了心理服务的新时代!
对于中国的心理从业人员和心理服务机构来说,运用中庸学,能直接影响到个人、机构当下的发展,必将引起中国心理学界的大变革,促使中国的心理服务进入一个新时代,并最终将对整个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世界局势动荡多变,风云莫测,中国的心理学与心理服务也悄然进入了激烈变革的时代,我们正面临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于是,敏锐的觉察力与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因此,对于中国的心理从业人员和机构负责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
如果你是一名心理服务从业人员,或者是心理服务机构负责人,那么,本文给您带来的,正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不过,它只属于能够抓住它的人!
谨以此文献给奋斗在心理服务一线的女性朋友们,祝心理服务行业的女神们节日快乐!
说起“中庸”,中国人几乎都知道;可要说“中庸学”,大概谁也没有听说过。所以,需要各位耐心了解一下它的来历。
中庸学,其实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积累到西周时期,所形成的汇集礼乐、道德教育、社会规范和社会治理的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门融人生智慧与社会实践经验于一体的学术体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距今至少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通俗地说,中庸学,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实现个人最高价值的知识体系。
中庸学从理论到架构与西方心理学完全不一样。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心理学家们比着西方心理学的样子,始终没有办法找到它。又由于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包含在以中庸为核心的古代礼、乐、道、德教育和社会规范教育体系中,所以就造成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奇特现象。
中庸学的形成年代,至少是在西周初期,距今有三千多年;而它的成熟,则以孔子提出“中庸”这一概念为其冠名为标志。
一直以来,中庸学以孔子学说为表现形式。如今,我们借鉴并吸收西方心理学的形式和先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把它发掘整理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化学科,其主体是“中庸学”,而基础则是“龙心理”。具体来说,中庸学由四个部分组成:中庸理论、龙心理理论、修身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式督导的理论与实践。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所以,龙,就代表中国、中国人,中国的,中国人的。所以,顾名思义,“龙心理”的意思就是“中国心理学”,或者“中国人的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
是的,没错!
是“中国心理学”,而不是“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学”!前者是中国文化基础上的自成体系的心理学,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心理学;而后者,则是指进行了中国本土化改造的西方心理学,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有朋友可能会问,不是说中国没有心理学吗?
是的,中国的心理学领域曾经出现过这种说法。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高觉敷先生《中国心理学史》中说:“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前,我国是否就没有心理学呢?不错,我们没有心理学,但有心理学的思想”。
不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是一个有着严重设计缺陷的研究方案。现在,我们很轻松地就可以看出,这个研究方案的设计上有着巨大的漏洞:参考模板是西方心理学,这就为研究设定了一个假设的前提,即只有在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极为相似的情况下,这个研究方能成立;一旦两者相似度不够——事实也正是如此,自然所得出的结论也就站不住脚了。
这个研究就好比是拿西方心理学这只猫,在中国文化中寻找有没有长得类似猫的东西,比如猫或虎。如果中国心理学长得像猫或虎,这个方法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中国心理学长得是龙,或者是“大象无形”,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那么,用照猫找虎的办法,怎么可能找得到呢?
这就是说,中国并不是没有心理学,而是因为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缺陷,所以才没有能够找到而已。这实在是一个失败的研究。
事实上,中国心理学——从现在起,它有一个崭新的名字“龙心理”——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很完善了,距离现在,已经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遗憾地是,由于孔子并没有把“中庸学”和“心理学”从礼乐、道道教育与社会实践体系中分离、独立出来,这就导致了《易经》中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后果,老百姓天天都在用,却不知道,又因为不知道,所以能做到的就越来越少,孔子称之为“民鲜能久矣”。而这,正是中国文化一体化的不足之处,又恰是西方文化切割化的长处所在!这就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提供了可能。
如果把中庸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根和树干都是中国文化的,而树冠上的分支和细枝末叶,不但有着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法,也可以任由西方心理学理论技术方法的自由发挥,这正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由此可见,中庸学是名副其实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货真价实的中国心理学,又是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结果,是中西合壁的产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方心理学对于龙心理与中庸学的发掘整理发挥了非常积极且重要的作用;龙心理与中庸学的发掘整理,完全是借助西方心理学的结果。如果没有西方心理学的帮助,至少我们会经历一段更加漫长的探索过程,龙心理与中庸学的出现至少要晚很多年。
中庸学与龙心理的关系属于典型的中国式思维特色。中庸学有一体两面,一面是人心,就是龙心理;一面是人生,就是生活。人心与人生是不可分割的,人心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人心。因此,中国式督导既可以从生活入手解决人心困扰或问题,也可以从人心入手解决生活问题,并不局限于“心理”层面。这是中国式督导与西方的心理咨询第一个显著的不同。
中庸学是在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机制机理深刻认识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而这,正是龙心理的研究内容。需要强调的是,龙心理,中国古人经过无数代的积累,从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经过了实践验证的,这与主要来自实验验证的西方心理学也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中庸学及龙心理与西方心理学第二个显著的不同。
龙心理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但它透过表面抓本质,注重心理活动的机制机理不论述心理内容。而人类心理活动的机制机理是人类的共性,不受文化、民族、社会和国别的影响,没有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痕迹。因此,它是超越于文化、民族、社会和国界之上的,是普适的,大致相当于杨国枢先生提到的“人类终极心理学”。这与西方心理学从心理现象入手,注重心理内容的研究有着显著不同。这是中庸学的龙心理与西方心理学的第三个显著的不同。
中国式督导以“授人以渔”为理念,致力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传授与训练,致力于能力的培养,引导和鼓励求助者修身,在生活工作中通过实践练习,这是一个实现“自助成长”的过程。而西方的心理咨询,则强调以助咨询师或治疗师为主导、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咨询室主要场地的咨询过程,求助者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就连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成长,也离不开督导师,表现出典型的成长依赖性。这在中国文化中,就是典型的“授人以鱼”模式。这是中庸学的中国式督导与心理咨询的第四个显著不同。
中庸学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简则易知,易则易从”的古训,一脉相承、简单易学、便于运用,一以贯之,学了就会用,用了就能改变生活乃至整个人生。以龙心理为例,九个子理论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几个任意组合使用,西方的理论流派技术亦可以自由切换发挥。这与西方心理几大流派之间抵牾甚至彼此矛盾对立、各自独立而没有统一的理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中庸学与西方心理学的第五个显著不同。
事实上,中庸学较之于西方心理学的优势,远不止这些。在此略举以上几点,希望能让大家体会一二,更多精彩当然只有入门以后才能品出更丰富的滋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