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讲了什么中庸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今天我们说说儒家文化,谈论《中庸》这本经典。我们重点去对《中庸》的"核心宗旨",给予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尝试去理解《中庸》这本典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遵循的叙述方向会是"两条线":第一条是从"东方传统文化"的角度去阐述;另外一个是用"西方的心理学视角"去对《中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上予以解析。

《中庸》是谁写的,为什么而作?

准确来讲:《中庸》它是儒家圣人“子思子”基于孔子的智慧编撰的。

子思子是孔子的孙子,从血缘上来看,相隔一代人;而从道统关系上来看,也隔了一代,因为孔子和子思子之间还有曾子(曾参)。

从文化的脉络流变来看,经由几十年的发展,儒家的核心文化,其实是有一定的分裂。因为孔子过世过后,孔子的这些"十大高弟",他们各自阐述和承接了孔子的一部分学问,在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地带耕耘,没有人系统的去对孔子的学问进行"完全的忠实的传承",而当时于众弟子中并不显眼突出的曾参(曾子),则因其厚朴的特质,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继承人,可以标记为:他是儒家的"二代掌门弟子"。

曾子接过了孔子的“道统”,而后传给了子思子。子思子是在曾参直接的教导下长大(因为子思子的亲生父亲孔鲤死得早)。

而后,子思子对于孔子的核心智慧的承载与系统总结,在后世汇编成为《礼记》。

而《大学》和《中庸》,都是《礼记》里面"核心的部分",至明朝,才有后世儒家学人将其从《礼记》中切割出来,单独成篇。

那么,子思子为什么要去对"孔子的学问"去进行这么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他其实是有一些忧虑:他觉得《论语》比较零碎,大众不是很好理解,孔子的"道统"可能会慢慢被大众所遗失。所以说,他要将孔子的"核心的智慧"进行一次“心法”上的总结与梳理。

从子思子的根本发心而言,《中庸》这本经典准确来讲它是为"承续道统"而构建。

什么是“道统”,说说儒家的传承

我们首先要明白"统"这个字,我们经常说:皇帝"传位"给太子。那么传递的是什么?传递的是"王位"、"皇位";而在文化系统里面,在"学问"里,在"智慧"、“道德”层面,相对应的,传递的是叫作"道统"。

其实,所有的经典,里面所包含的学问跟智慧,可以凝结为一个字“道”。“道”就是所有中华传统文化里,经学系统(生命之学)中的核心智慧。

某个意义而言,谁能"接得住"最核心的智慧,TA就相当于承接了"道统"。

顺便说下,儒家文化里,第三代的"道统"是由子思子所承接,那么子思子过后谁继承了"道统"?

目前尚无确切定论,也不是很好去追溯。因为接着文化里出现的高峰其实是亚圣孟子,在他前面的传承人被掩盖了。某个意义而言,于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在公知的领域,出现了一个“时间的断层”,因为孟子跟子思子中间相距了差不多百多年,其间“儒家道统”的维系,是一代传一代?还是借助《论语》、《大学》、《中庸》这类儒家经典而传承下来至孟子?就不得而知了。

总而言之:《中庸》这本经典它能够产生。正是子思子试图将儒家的"道统"要义作系统构建,希望能“还孔子本来模样”的"传给后世"。这个总结,是我们站在"回望传统文化"的当代视角,对《中庸》的"意义与作用"作一次"阐述和点明"。

用西学的视角,如何看待《中庸》

遵循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切换西方文化的视角,我们尝试给《中庸》一个定位:

《中庸》是一部阐述"人生境界和修养"的"道德哲学"专著。

这样讲可能有些"有点拗口",我们姑且去说:《中庸》是教人认识世界、以更好的活出现世参与的哲学思想构建,《中庸》也是社会行为学层面的方法论与操作指南,因为里面提及了很多的"个体与社会行为的准则"。

那么,《中庸》它想要去达成的"影响性"是什么?在儒家文化系统里,孔子、子思子,希望给予这个世界什么样的影响性呢?

我的理解是:《中庸》试图去让更多的人去探索TA自己的"心灵内在",能够去追问如何成长的一些"提升密码",并在生命的全观视见里,找到“有关如何更好活出我们生命”的最终相信与心灵信仰,最终TA还需要通过行动,在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里,致力"修正自己内外的迷失",达成内外相洽圆融的自我关系,这个过程叫作"修身"。

然后,《中庸》试图告诉我们,如何通过"个人修养"的提升,促进自己家庭的和谐,促进亲密关系的和谐,促进家庭系统(以及最终扩展为社会大系统的和谐)。

一个人,如果说有人完成了这些部分,TA已经是一个"成长过后的人",那么TA就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的责任",能够去将TA在自己"内在成长"、"家庭和谐"过程之中所找到的一些资源,沿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改造,以达成个体对社会的正向影响性。

《中庸》这本经典,究竟的核心是什么?

既然名《中庸》,它的核心肯定是"中庸"。

什么是"中庸"?中和庸,其实是两个词。不偏不倚是谓“中”,观事知机,观世识理,做事得宜,言行有度,名之为“中”;而“中”之用,“普遍适用”,是谓之“庸”。

"中"、“庸”,道理很容易听懂,做到其实不容易。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都会遇见很多的生活、心理议题,而这些都能与中庸之道产生关联:

不管是"个体内在的情绪平衡",还是"个体外在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之中"应该如何处理"的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灵动平衡的艺术",这种能够找到"事物转变的那个瞬间"的"契机点"的觉察力与思维力,以及在"事物(变化)的最核心、最关键的点"上去"进行推动"用以达成我们"正向的目的"的行动智慧……

这些,都能被中庸之道所涵纳。这些最落地的东西,恰恰是《中庸》试图教给我们的“根本智慧”。于中庸之道而言,能做到一部分的人是智者,能拿到高分的是圣贤。

如何在生活中,掌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谁都想做得更好。它是"无上的生命智慧"。但是,如何做到呢?如何掌握其要旨,并在生活之中运用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追问,在《中庸》这本书中其实有教导。

想要能更多的做到中庸,离不开"两个点"。

第一个是"养仁心":"仁"就是人二,表意的是两人的关系。如果你能在两人的关系里面去找到中庸,那么你就可能在"一切事物的关系"之中找到中庸。

第二个是“明道理”:光有仁心还不行,每个人都需要思悟生命,每个人都需要明白生命之中的"根本真理",那么,什么叫做"明白生命的道理"?举例说:一个人"该怎样说话"、"该怎样做事",“该如何抉择”,“生命力指向何处”、“如何参与社会”……这些思索,在文化系统里总是会有既往的圣贤提出"标准和准则",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

基于那个时代的特性,《中庸》提出了一些"标准跟准则",其中,哪些是能够沿用于我们当代的,这个需要我们用心去甄别,也需要我们增长生命智慧,真正去领悟与选用。我们终究需要知道:我们如何“更自在的活出和谐的人生”。

《中庸》的学习,可以加速这个过程。

中庸之道,最核心的密码是“诚”

然后我们可以去追问一个话题:如何养仁心、明道理。《中庸》给出的"最核心的成长密码"是一个字:"诚"。

在《中庸》里,把这个字的重要性与成长进路讲述得非常透彻。"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些是在谈论什么?是说:“于宇宙运转而言,它生生不息的在动,永不休息与停止,生养万物,可以说是拥有至诚的天德:于人类个体而言,理应效法天地,拥有对至诚的美德的信仰与持守,同样是个体成长的终极密码”,因为"自诚而明,自明而诚"。一个人,本性真诚的话,可以抵达明理明道;一个人,因为明理明道,也自然会抵达清明之真诚本性。

真诚,如何体现?对内真诚,对外真诚,如此而已。一个人,如果说能够"对内在真诚",以及对外在(他人与社会)真诚,TA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明悟生命道理的人"。

那么,对内在真诚"真诚在"哪里?真诚在自己的生命力里,“君子以自强不息”,致力求索,对生命成长和至善的美德皆要有积极的追寻,而过程中,还需要对自己的"感受、情感、需要"这些拥有真诚,以"不自欺"。

那么,对外在真诚是"真诚在"哪里?真诚在你和他人去"处理两人关系"的时候:你会不会"有一些欺骗"?会不会"不敢说自己想说的话"?会不会基于你自己本身的自我价值感的受损、畏惧权威等等“内在的心结”,而"不敢去表达自己的声音"。以及是否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而"说了一些欺骗别人的话",以达成自己的"小我的利益",取得"不义之名"、"不义之利"……

学习《中庸》之道,我们去向哪里?

《中庸》"教导我们"的核心:想要我们成为一个“温暖、有爱、真诚、智慧、有勇气的人"。这样的人,活在这个世界,热情而不基于欲望,真诚只因心纯粹,智慧而不惑心于世,做事而不迷于事中,进退取舍从容……这样的人,听起来是一个悟道者。

学做真人,是《中庸》所要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部分。而这些都是关于“道”的。

所以说:《中庸》它其实是一部教人“现世参与”的悟道、行道的经典。

我们前面,已经提过《中庸》是关于"道统"的经典。那么,作为当代人,是否想要学习《中庸》,是否愿意相信它包含了的生命的根本真理,是否有意愿用生活去实际检验,是否真的去遵循这样一条"成长的路径"、"亲身去走",则是每个人的生命因缘。

最后想说:志在远行的人,至少需要具备《中庸》里提及的三种学道姿态:第一"好学近乎智","有意愿努力学习"以到达"无限接近于根本智慧";第二“力行近乎仁”,我们也要有意愿去践行这条道路,愿意"去面对自己内心",去"经验"自己生命之中必然面对的一些"必须面对的功课";第三“知耻近乎勇”,当我们面对自身的智行不足时,我们要有勇气说:"我们不想再做一个小孩子"、"不要去做个言行低龄化的内在儿童",我们要做一个"拥有智慧"的、"拥有成年人意识"的、"真正成熟"的人。

祝愿大家,在《中庸》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成长资源。

欢迎大家互相交流分享,同践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