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到底在讲什么儒家的学问真的无法悟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论语》是儒家经典,经典一般是讲本质、讲根本的书,但要知道“体用一源”,《论语》其实更多的是讲‘用’,也就是圣人之道的妙用。

通过这些‘用’来明悟‘体’之根本,然后就能做到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君子不器”,否则所学的《论语》就会变得支离破碎,似是而非。

学完之后感觉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在万变的世间却无法适用,只有明白了背后的根本,也就是‘体’,也就是圣人之道,才能有“万物皆备于我”的妙用。

所以《论语》就是在讲圣人之道,讲圣人的处世之道,圣人是明心见性的人,是明悟本质的人。

我们不能局限在一字一句上,而是要体会背后的‘道’,如果书上说“温良恭俭让”,然后就告诉自己,做人就要像孔子一样“温良恭俭让”。

但一旦遇事,就急躁、焦虑、忧愁、急功近利,一心只为自己,又如何能做到“温良恭俭让”呢?

并且,世事无常,有时候我们必须要“不温、不良、不恭、不俭、不让”。

自己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大错,此时难能温柔对待吗?必须严厉教导才行。

对于恶贯满盈之人,能恭敬他吗?这样不是助长对方的嚣张之气吗?并且有时候,我们不能过分节俭,有时候也不能一味礼让。

因为万变的世间,本来就没有定性,情况总是在变化不断,正因如此,所有很多人就不认可《论语》,不认可儒家,认为儒家迂腐。

只有明悟的根本,才知道,这些都不过是本心自性的妙用,不要在这些妙用上用功,而是要在“道”上用功,这样就能将这些“一以贯之”。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更多的是在讲‘用’,而‘用’则有善恶两边,所以会有正反两种观点。

只要能说出来的观点,都是对立分别的,所以就会有人认为孔子讲的不对。

但圣人之所以如此说,其实是为了纠正提问人的偏见,既然是纠偏,就必定会用另一边的观念,这样就会落在另一边。

于是,就会有人认可,有人不认可。而我们学《论语》,并不是落在文义上,跟着文义只能体会到一边的意思。

而是要看孔子说的话,是在纠什么偏,从而合两边为一,体悟背后的“圣人之道”。

当我们真的能明白背后的“圣人之道”后,整本《论语》就读懂了,然后连“半部论语”都可以忘记了。

所以不要住在《论语》的文字相里,否则永远也无法体悟背后的根本,在解读《论语》时,必然会借用佛道两家的学问。

佛道两家对道之根本的阐述更多,儒家的《论语》更多的是讲‘用’,只有结合三家之言,从而对道的体悟会更加容易一些。

王阳明不也是学了佛道两家之后,然后才明悟儒家的圣人之道吗?

而那些佛道两家的人,特别喜欢排斥儒家的学问,这样反倒落了下乘,然后无法适用于生活,于是只能避世而修。

应世之人更喜欢儒家,因为儒家讲‘用’,但如果不能明白背后的‘道’,这些‘用’随着环境的变化,角度的变化,就会不适用。

比如,孔子说不能事前怀疑别人,但有时候又必须要有防人之心,如果不明白背后的‘道’,就会不明白孔子之意。

会觉得孔子讲的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要知道孔子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不让私心妄念遮蔽本心中的良知。

而良知本来就能提前知道险阻,自然就能具备防人之心。所以《中庸》里才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怀疑孔子说的话,而是要去探究他为何会如此说。

也就是不要学死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用’是灵活多变的,红尘世间本来就是万变无常的。

这样就注定了,‘用’也是万变无常的,角度一变,善恶皆变,而‘用’就是用善、用恶。

比如有时候,对人严厉,甚至打人,这并不一定就是恶,这不过是在“用恶”,因为其心是善的,是为了对方好,好比王阳明剿匪,舜诛杀四凶。

而有些佛道之人,固执的认为,打人、杀人是恶,于是无法“用恶”。甚至看到别人打人,就认为别人是坏人,然后心中生出嗔恨心,于是就只能避世,不见这些东西,这就是无法应用于生活。

只有明悟了‘道’,体会到了“无善无恶”,才能真正的用善、用恶,也就能用‘道’来应对万变无常的世间了。

也就是《金刚经》里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无善无恶,“生其心”即用善、用恶。

这也就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用一个‘道’,讲所有的一切都串联起立,就能做到“万变不离其中”了。

儒释道三家从本体而言,讲的都是一个东西,因为‘道’只有一个,不会有三个‘道’。

只是现在的人,硬是要将其分开来看,于是就出现了门派之争,这样反倒对修身不利,反而离道更远了。

只要出现争执,就必定会落在一边,从而看不到另一边的景色,并且争执一定会出现情绪,排斥对方的观点,只要出现情绪,就离道远矣!

儒释道三家都告诉我们“心即道也”,本心自性里头一切具足,用‘心’就可以讲这些全部串连起来,《论语》就不再只落在文义上。

常说:“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意思是说:孔子去世后,儒家微妙的圣人之言论就断绝了,等到孔子的弟子去世后,儒家《论语》里的义理,也就逐渐不明了。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解读《论语》,但还是无法真正读懂孔子的思想,无法明白圣人之道。

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某些言论是违背常理的,比如孔子认为正直就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但很多人并不认同,这是因为没有真正读懂孔子的思想,没有掌握儒家的“一以贯之”之道,当我们真的明白之后,就会发现孔子所讲的都是一个东西。

都离不开圣人之道,然后就能把正本《论语》,乃至儒家的《四书五经》,全部能够“一以贯之”,所学不会再有“支离破碎”之感,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应用。

孔子所讲的一切,我们都要从本源上去理解,否则只能落在文义上,反倒容易陷入知识障,然后只能当做心灵鸡汤去读,无法应用于生活,对自己没有任何提升,这样即使把整本《论语》都背下来又有何用?

让我们一起来借助《论语》里的圣人之道,来修身悟道,从而让自己的心性提升,然后万物皆备于我,遇事则生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