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儒与佛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全文心智

道家、儒家在世俗社会中修行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从大的角度来看,“老子的道家”与“孔子的儒家”所采用的修行方法,一脉相承,都是源自“源头甲骨文”上所承载的“心智系统转换”。“心智系统转换”练习是从大的角度来讲的,但是,从最基本的,初学者上手练习的角度来看,老子与孔子都教人从“提升思考质量”开始。儒家经典《中庸》里的“好察而好问”讲的就是“提升思考质量”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更是非常完整的“提升思考质量”的方法。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讲的也是“提升思考质量”的方法,再加上“正心诚意”的练习,就是一套系统而又高端的“提升思考质量”训练体系。而老子在函谷关写下的《老子真经》,在第一章的一开头,就向初学者提出了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策略:在三层意识中,先从提升“第二层意识”的“思考质量”入手。被挂在老子名下的《道德经》所误读的“绝智弃圣”那三句“绝x弃x”,其真正的内涵,是更为具体、细致的“提升思考质量”的方法——教初学者通过运用“理清关系”的方法,来克制“第一层意识”的作用,提升“第二层意识”的“思考质量”。“源头甲骨文”的“绝”字字义,是“用关系的方法进行梳理”的意思,与后世的“绝”字字义是完全不同的。在《老子真经》的第六章中,老子更是具体地提出了“臨事之紀”:在“提升第二层意识思考质量”的基础上,运用“看意识影像”的方法,学会从“用第二层意识思考”转向“用第三层意识思考”。“臨事之紀”这四个字要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才能显现上述的内容,如果用《道德经》的字义去解读,读出来的还是《道德经》的内容。除了老子、孔子以外,吕祖在《百字碑》中讲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其内涵也是在讲“提升思考质量”的问题,只是吕祖直接讲到了用“第三层意识”思考。还有《阴符经》中“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这段内容,其实,就是在讲从弱化“第一层意识”思考开始,逐步强化“第二层意识”的思考质量,最终,学会使用‘第三层意识’进行思考。所以,与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相比,中华原生传统文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世俗社会中,提升“思考质量”去应对世俗社会的竞争,这,就是在修行。佛教的修行逻辑是:让修行者脱离世俗社会,用一种长时间打坐的方法,直接阻隔人的“第一、二层意识”发挥作用,让修行者直接去感受“第三层意识”,然后,强化‘第三层意识”,让“第三层意识”直接掌控心智系统。中华原生文化的修行逻辑是:人类世俗社会就是修行场所,每个人生来就是修行者,在世俗社会中,每个人都会运用、感受到自己思考的意识活动,所以,就在这种思考体验过程中,去感受“第一、二、三层意识”,并逐步从“第一层意识”主导思考转向“第二层意识”主导思考、再从“第二层意识”主导思考转向“第三层意识”主导思考。所以,中华原生文化是非常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工作需要的。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纸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已经出版,上架书名:老子真经。有兴趣的网友可在当当云阅读、kindle、掌阅、百度阅读、京东读书中搜“老子真经”。前文链接:道、儒与佛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