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的中庸是什么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
  什么是形神关系   所谓形神关系,就是关于人的肉体与灵魂、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形神的产生及相互关系问题,也如道器的关系一样。道器合一,形神不二。无神无形,无形无神,神形兼备,造化自然。   《易经》说神无方而易无体,神和易都存在于时间当中,神无方而随万物方圆,易无体而随天地高下。管子则说,要想神存形好,就得虚心去欲。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明确肯定形是神的基础。庄子则主张形神不能分,神于内而形于外,道德全才能精神内守。列子则认为神属天而行属地,神形合则为人,神离型则为鬼。   汉代哲学思想家进一步讨论了形神的关系。《淮南子》谓形神兼备最好,但志与心变,神与形化。只有修心养性,才能形神兼备。   桓谭提出烛火之喻,说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认为形神关系犹如烛与火的关系,火不能离烛而独存,神也不能离形而不灭。   王充发展了桓谭的观点,以比较充足的理由,证明人死不为鬼,主要论据是: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王充关于精气的论述有不明确之处,但是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基本上正确地说明了形神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神关系成为哲学   中庸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什么是中庸?把中理解为中正、合适、标准,是先秦古籍中的通义。庸指平庸,即平常、常道、平凡等义。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就是既无过,也无不及。朱熹引用程颢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之观点,并作了一番解释。   作为标准的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少哲学家在用中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叩其两端,通过这个手段,达到用中道的目的。   可见,中庸思想是主张维持质的稳定性,并不是我们所谓的折中主义。它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当然,古代推崇的中庸思想,归根到底是要把人们的行动与言行束缚在等级制度和道德模式中,要求既无过也无不及,它在政治上是保守的。   理气、道器是什么哲学范畴   理气、道器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范畴。   在理气中,理一般指世界和事物中具有的秩序、条理、法则或道理;气一般指以弥漫形态存在于世界的物质质料。   儒家认为,气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它构成了物的形体。物,特别是动物和人,与形体对等的是它的知性或精神。起初,儒者们认为,人的精神也是一种气,一种比一般的气精细的气,或者称为精气。   后来,儒者们发现,精神不是气,而是气中固有的功能,是气的灵。所以,张载认为人的精神和本性,是气自身固有的东西。而二程则体会出,气的变化有一定的法则,这就是理。这个理,就是世界上所有事物普遍存在秩序的总根源,也是人本性和精神的根源。   张载认为,气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二程和朱熹则认为,气会消亡,而理才是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并且可以产生出气。朱熹虽然反复强调理和气不相分离,二者不分先后,但是由于他认为气可以消亡,并且由理重新创生出来,实际上就承认了理在事先、理在气先。肯定理对于客观事物的第一性。   朱熹之后的儒者批评朱熹的理气观,主要批评他认为理存在于气之前,和气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物,而主张理在气中,理是气运动变化的规律。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   在道器中,道本指人走的道路,引申为天与自然走的道路,后来便指宇宙事物的规律和法则。这里指具体事物所承载的道理;器本指容器、器皿,这里指与道相对而承载道理的具体可感知的事物。道器关系所探讨的是具体事物同规律的关系以及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   《周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一个具体形象上说,形象以下的部分看得见,就叫做器;形象以上的部分看不见,就叫做道。道器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分别。但为了研究它,把握它,又不得不分开来说。于是,道是靠抽象思维把握的道理或原则,就是形而上;器是可感可见的具体和个别事物,便是形而下。   对道器关系的较多论争开始于宋代。程颐认为,道与器相一致而不可分离,后来的朱熹又引入了理气概念,认为道器不可分离。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认为,道和器并非分离存在,而是统一于具体事物之中:天下只有事物,道理是事物的道理,事物不是道理的事物。没有事物,自然也就没有了事物的道理。他已经触及了个别包括一般、一般寓于个别的辩证关系问题。   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后,道器之辨又成为热点。西方人强调科学技术,即是形而下,是器学文明;中国人讲究人伦日用,即是形而上,是道学文明。   体用关系有什么含义   所谓体用,体指的是有形的身体、物体和实体,后来又指抽象的整体和本体;用指的是具体事物的功用和性能。体用关系包括多种含义,但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实体、形体与其功能、作用的关系;二是指本体、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最早提出体用关系的是老子,他认为,万物有形象的地方是体,无形象的地方则是用,叫做有之以为体,无之以为用。比如说一个容器是体,空的地方则能盛物,便是它的用处;后来的荀子也认为万物形体虽然各异,但各有其功用。   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流行,中国学者引用玄学的体用观去阐释佛教理论,又发展了对体用关系的认识。近代以来,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体用论又侧重于主与辅、偏与全、根本原则与具体手段方法的关系,如张之洞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告诉中国人自己的道德文明是根本,而西方的科技文明是功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