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m.39.net/disease/a_r9txo5y.html真正的“中庸之道”,你知道吗?我们中国人常说,我们是“中庸之道”,可“中庸之道”也有真假之分,你知道吗?你也许会问,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有假的?当然,举个例子,狼和羊吵架,狼要吃羊,羊不同意被吃。某人秉承“中庸之道”,对狼说“你别全吃了,你吃他一条腿吧”,对羊说“你也别啥都不给,你给它一条腿吧。”这种行为算“中庸之道”吗?当然不算,这只是和稀泥而已。然而,在生活中,人们似乎已经把“中庸之道”完全看做和稀泥,甚至有人批判传统文化的时候,把“中庸之道”当成和稀泥去批判。所以,我们需要回到《中庸》最开始的地方,探索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传说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所做,后人把《中庸》从《礼记》中摘出,单独成篇,《中庸》也就成为了“四书”之一。《中庸》传承时间很长,历代都有注解,目前能看到的较好的早期版本就是东汉大儒郑玄对《礼记》的注解,《中庸》也在其中。人们常常说“中庸”,那么“中庸”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解释“庸,用也”。郑玄则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也就是说,“中庸”二字,其实就是解释怎么使用“中”的。那么“中”又是个什么东西呢?是“中间”的意思吗?如果你把“中”理解为“中间”,那么你肯定会把“中庸”理解为和稀泥的。实际上,“中”的含义很明确,就在原文里,原文是这样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中”就是指喜怒哀乐没有表达的状态,“和”就是指喜怒哀乐表达出来的规范,如何做到“中和”,如何利用“中和”,就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个人的修养,与和稀泥一点关系没有。我们的文明传承悠久,这是财富,也是负担,就像“中庸之道”这样,几千年以来,精华与糟粕并存,难以分辨。我们只有回到原文,回到历史的源头,才能学会真正的学问,才不会浪费我们的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