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期中考试来袭,25篇文言文阅读及

浙江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366.html

9.七上语文期中考试来袭,25篇文言文阅读及高频考题你get了吗?

电子文档获取,见下图:

(一)阅读《咏雪》,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英雄儿女B.俄而雪骤/暴风骤雨

C.公欣然曰/不以为然D.差可拟/千差万别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兄妹两人的回答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4.谢太傅对兄妹两人的回答没有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你认为他“笑乐”的内涵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二)阅读《咏雪》,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骤:

(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3.文章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气氛?根据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B.“未若柳絮因风起”从这句话中的“未若”可以看出谢道韫具有敢说敢为的个性。

C.“公大笑乐”,表明他们的回答让人觉得太可笑了。

D.文末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B.太丘舍去(去:去到)

C.待君久不至(待:等待)D.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乃:副词,才)

B.相委而去(而:连词,表顺承)

C.则是无礼(则:副词,表强调,就)

D.下车引之。(之:助词,无实义)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一句,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也暗示文中内容与守时相关。

B.从“怒”到“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态度的变化,表明友人也是知错能改的人。

C.“入门不顾”四个字,表现出元方在语言和道义上战胜对方后内心的满足与自豪感。

D.文章简短却内容丰富,刻画了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讲礼守信的道理。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五)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与人期行()去后乃至()

相委而去()元方入门不顾()

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D.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六)课内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期日中()

(2)下车引之()

(3)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

(七)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各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三省吾身省吃俭用不省人事发人深省

B.传不习乎一脉相传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C.温故而知新一知半解明知故犯真知灼见

D.不舍昼夜舍己为人锲而不舍舍生取义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理解: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理解: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全身心投入其中,“乐之”才能有更大的热情,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兴趣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啊!

3.①⑦⑧段中多次提到“乐”,请简要概括孔子快乐的来源。

4.语段中多次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传不习乎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博学而笃志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是讲学习方法,后一句是讲学习的乐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C.第(6)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九)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思而不学则殆____(2)人不堪其忧____

(3)三军可夺帅也____(4)温故而知新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学习态度的角度阐述,强调学习的关键是要思考。

C.孔子反复赞叹“贤哉,回也”,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论语》中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沿用,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询不倦等。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时:按时)B.吾日三省吾身(日:平日,日子)

C.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D.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2.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被列为“四书”之—。

B.“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学习态度,别人不了解自己没有关系,不因此恼怒就是君子。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

D.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求仁的途径。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亦在其中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这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B.孔子认为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C.孔子指出如果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疑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迷惑。

D.孔子认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不谢私恩

韩非

管仲束缚,自鲁之(到)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城市名称)封人(边防人员)而乞食。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任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韩非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封人因窃谓仲曰____(2)如子之言____

(3)封人怨之____(4)将何以报我____

2.读完此文,你觉得管仲是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江仆射年少

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傍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不得尔(2)王徐举首(3)非唯围棋见胜。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此年少戏乃不恶。

4.《江仆射年少》被编在《世说新语》“方正”第四十二篇,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选文这样编排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寇准求教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①供帐,大为具待②。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①严:敬重。②具待:备办接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闻()(2)自()(3)喻()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2)此张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子邻人卖犬

艾子晨饭毕,道遥于门外,见其邻肩两犬而西。艾子呼而问之日:“子担犬安之?”邻人曰:“鬻①诸屠。”艾子曰:“是吠犬也,乌屠?”邻人指犬而斥曰:“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畏惧而不敢出一声。今日启门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是以欲杀之。”艾子曰:“善!”

①鬻yù;卖。②诸:之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见其邻肩两犬而西西:

(2)子担犬安之安:

(3)艾子日:“善”善:

2.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艾子呼而问之日B.是以欲杀之

C.日月之行(曹操《观沧海》)D.友人惭,下车引之(刘义庆《世说新语》)

3.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今日启门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住客。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艾子晨饭毕,道遥于门外。

(2)艾子曰:“是吠犬也,乌屠?”

5.“艾子邻人卖犬”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况钟①恕人

况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④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⑤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①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亟:急速,赶快。⑤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府治被火焚焚:(2)文卷悉烬悉:

(3)喝使归舍舍:(4)初吏自知当死初:

2.下列加点“之”字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

A.公之周旋小吏如此

B.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C.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述而》)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4.选文结尾评论“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四十而不惑()(4)饭疏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B.孔子反复赞叹“贤哉,回也”,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C.“温故而知新”讲的是学习态度,强调了“温故”的重要性。

D.《论语》中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沿用至今,如三十而立、温故知新等。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最后一句话,谈谈对你的启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①也;不以其道②得之,不处③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④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⑤也。”(《论语·里仁》)

[注]①欲:想要的。②道:正当的方法。③处:享受。④恶:厌恶的。⑤去:摆脱。

(二)文言文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①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②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杨氏之子》)

①孔君平:孔坦,字君平,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②夫子:对对方的尊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2)俄而雪骤()

(3)未若柳絮因风起()(4)孔指以示儿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两文都运用________描写,刻画出儿时谢道韫和杨氏之子的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与儿女讲论文义()(2)俄而雪骤()

(3)白雪纷纷何所似?()(4)俄而()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建和元年正月日食/吾日三省吾身B.太后诏问所食多少/饭疏食

C.即以其言应诏/爱人以德D.琬年七岁/年与时驰

4.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5.文中的“公大笑乐”和文中“琼大惊”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俄而雪骤骤:________⑵未若柳絮因风起因:________

⑶尝月下戏尝:________⑷人语之语:________

2.请用“/”为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断两处)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撒盐空中差可拟。

⑵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4.请结合两文的内容,分别简析谢道韫和徐孺子回答的“妙”处。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互不相师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去后乃至乃:__________(2)相委而去委:__________

(3)何所履行履:__________(4)周公不师孔子师: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3.两文都提到了元方,请结合两篇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相委而去__________(2)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

(3)传不习乎?____________(4)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和他的弟子编撰而成。全书以语录体为主。

B.甲文中“日中”指正午时分。友人过中不至和太丘舍去都是不讲诚信的行为。

C.甲文陈元方小小年纪就率真正直、懂礼识义,显示出他成长于方正之家。乙文中曾子具体讲了他自我反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可见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之一。

D.乙文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以看出,孔子是很排斥富贵的,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

4.请根据甲乙选文和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君子应该有哪些道德修养?

链接材料: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固穷①,小人穷斯滥②矣。”(《卫灵公》)

注:①穷:困窘。②滥:无所不为。

(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⑥若不见。

(《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策:书。⑥恬:安然。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冕因去B.元方入门不顾/窃入学舍

C.未若柳絮因风起/冕因去D.下车引之/父怒挞之

2.给文中画线句断句(用“/”线在句中标出,标2处)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元方小小年纪,就懂得诸多礼节,这是他据理力争的基础。

B.乙文中的王冕小小年纪,不听从父母的话,实在是太顽皮,不值得提倡。

C.甲文通过友人的“惭”来侧面烘托元方说的在理,表现了元方的“方正”。

D.乙文通过僧寺环境的“可怖”来侧面烘托王冕读书的专心和勤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两个语句。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5.文主要表现元方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文主要表现王冕_________的品质。

(八)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亲戚,乃通⑤。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亲。”既⑥通,前坐。元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liǎoliǎo),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⑧。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②李元礼:李膺(lǐyīng),字元礼,东汉时期名士、官员。③诣:前往。④清称:有名誉。⑤乃通:才(予以)通报。⑥既:以后。⑦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⑧踧踏(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入门不顾

②尊君在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3.两个文段都表现了孩子的“方正”之气,文中的陈元方友从______,______两方面说友人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文中的孔融通过______让陈韪惭愧,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填写原文语句)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③。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④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⑤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⑥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⑦亦皆如之。”

(节选自《列子·说符篇》)

①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②请:请教。③关尹子:即尹喜,曾任函谷关令,擅长射箭。④弗:不。⑤退:回去。⑥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⑦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1.解释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退而习之()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3.乙文从列子这一角度来看,同甲文第⑤则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①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②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③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①凡:总共。②固:本来。③遗:送,给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2)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

(3)公择既去__________(4)是以不藏于家__________

2.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

B.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

C.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

D.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4.结合文章内容,分别阐述甲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与乙文“此仁者之心也”的“仁”的内涵。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4%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